第二十九章金榜题名(1 / 2)
北京,翁同龢府上,一个黑瘦的中年人恭恭敬敬向翁同龢施礼:
“老师,我来了。”
翁同龢上下打量着中年人,十几年不见,当年风流倜傥的书生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人。只是一袭青衫一如从前,眼睛里面那种“指点山河”的气势不见了,变成了一泓潭水,深不可测。如果说以前他是宝剑,那现在这个人就是宝剑藏锋。
“坐吧。”
中年人也不矫情,坐在右侧的椅子上,准备聆听老师的训话。
翁同龢心里有些生气,就问道:“季直(张謇的字),为何不来考取恩科,以你实力,不说三甲,就是折桂想必也有五六分把握。难道你几次不中,心灰意冷不敢再试吗?”
张謇辩解道:
“老师,弟子不来并非因为屡试不弟,而是因为日本磨刀霍霍,对我国有非分之想,弟子想在东北做些事情帮助国家。恩科虽然重要,几年之后还会有,但是这次大战一旦输了,可几年都缓不过来呀。如果不是恩师见招,弟子本来想留下打理备战之事的。”
高兴得点点头,翁同龢道:“季直,一直以来我都以你为荣,诸多弟子中以你为第一。”
张謇道:
“都是老师抬爱,弟子惶恐,不过这次带了一些东西给老师过目。”说完话上前递过一个抄卷。
翁同龢接了过来,细细翻阅那抄卷,眉头不时皱起。�
书房鸦雀无声,只听见翻动纸页的声音。�
“啪”的一声,翁同龢重重的把抄卷拍书桌上。�
张謇以询问的眼神望着他。�
“养贼自重!”翁同龢嘴里轻轻吐出四个字。�
张謇道:“恩师打算怎么办?”�
翁同龢站起身果断地说:“立即上奏皇上皇太后,弹劾李鸿章。”�
张謇有些犹豫:“老师所说对极,不过”�
翁同龢问道:“不过什么?”�
张謇道:“朝野皆知您与李中堂素来龃龉,此次李光昭案又受了李中堂暗算,如果此时您出面弹劾李鸿章,是不是会让人以为挟私报复,使恩师清名受损?”�
翁同龢怒发冲冠,大声地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声与社稷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如果因为爱惜羽毛,而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那不但要遭天下人诟骂,清夜醒来,扪心自问,我将何以为人?”�
张謇激动地站起来,向翁同龢深深一揖道:“恩师此语,鹤唳长空,令人佩服之至!学生这也去联络御史,上书弹劾,务必不让李鸿章尸位素餐,坑害国家!”�
翁同龢却另有打算:“你不必参与此事,只需要准备好后日的恩科,待恩科之后再弹劾更佳。”
“弟子谨遵老师教诲。”
张謇见天色不早,就回了高升客栈(赶考举子的最爱),老板是个山东人,高高大大的,人很实在:“客官,您老回来了,想必是饿了,我给您做份宵夜,算是孝敬将来的状元公了。”
张謇笑道:“那辛苦你了。”�
老板说:“那里辛苦了,你们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住在小店是小店的福气,您先回房,东西马上送到。”�
回到房间内,已经有一个高颧骨,面色微黑的客人住下了。
张謇一愣,走的时候自己定的这间房呀?回头看店老板,老板有些尴尬:
“对不住举人公了,今天的房间实在不够,小佬儿就擅自作主,匀了半间”
张謇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无意为难老板,只是轻轻的调侃老板:
“只有我一人有宵夜吗?”
老板脸上汗珠滚下:“举人公说得对,小老儿这就再弄一份过来。”说完就去准备宵夜了。
张謇对面色微黑的客人一拱手道:“在下南通张謇,请问仁兄高兴大名”�那客人白眼一翻,不太情愿地说:
“湘潭杨度。”�
张謇惊道:“你就是以济世新篇一书名动天下的杨皙子么?在下久仰了!”
杨度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张謇见他不喜与人交谈,便不再说话,将自己简单的行李放好,当下也取出书看起来。�
一本书只看了十几页,门口处传来店老板的声音:“二位举人公,夜宵来了。”
张謇说道:“进来吧。”
那老板满面带笑的走了进来,手里拎了一个食盒。将食盒打开,将酒菜一样样拿了出来,一叠煎的焦黄的千层饼,一大盘切的飞薄的牛肉,一整只烧鸡,一盘炒青菜,一盘青瓜。还有一瓶女儿红,等到老板将酒倒入琥珀色的杯子后,几股香气扑鼻而来,张謇不仅喝了声彩,本来不饿也被弄得食指大动。
“老板,真是好手艺。”
“举人公,一点意思,孝敬您二位的,等中了状元,嘴上提上一句,小老儿就感激不尽了。不敢打搅举人公,小老儿告辞了。”
屋子里只剩下张謇、杨度二人,张謇举起酒杯:
“杨举人,今日有缘相见,实在高兴,愚兄先干为敬。”
杨度有些不情愿的干了这杯,两人编吃边聊,渐渐的就没了隔阂。杨度料到后来,已经叫张謇“季直兄”张謇的称呼也改成了“杨贤弟。”
两人本来都是胸有玄机之辈,眼界也都十分高,开始不过是酒肉闲聊,慢慢转到文章上面。交谈片刻才发现对方不凡,不由动了好胜之心,两位饱学之士竟在酒座之上折辨起来,直到酒肉吃尽,月上树梢仍然不能分出胜败。两人相视一笑。
杨度道:“南通张季直胸怀大志果真名不虚传。”
张謇道:“杨贤弟过奖了,愚兄不过想为国作一些事情而已,不知道贤弟鲲鹏之意属何?”
杨度站起身吟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贡院,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牌位高供堂上。翁同龢率领着十八房考官叩拜牌位。
拜毕,翁同龢站起身,喊道:“开龙门!”
高大的盘龙华表中间两扇朱漆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会试的举子们排成长队,一手提篮、一手提着灯笼鱼贯而入。
杨度气意气风发地走了过去。�
张謇沉稳地走了过去�
公堂内,翁同龢:“杨度这类人,不过以蛊惑君王为能事,不知为国为民,不过蒙括马谡之流而已,腹中有千言,胸中无一策!”�考官们一阵大笑。�考棚内,
杨度信笔由缰,一挥而就;
张謇却不着急,想好了之后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