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2 / 2)

加入书签

杨彪不得不将这个方案提交给刘协。

刘协粗略的看完方案后,也大感意外。

荀彧的表现有些激进。如果不是杨彪拿来的,他甚至不会相信这是荀彧的建议。

仔细看完之后,刘协问杨彪的意见。

杨彪笑道:“陛下,恕老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或许是荀文若知道势不可挡,索性顺势而为。”

刘协也笑了。“何解?”

杨彪嘴角的胡须颤了颤。“陛下以为,按照这个方案,有多少汝颍人会成考官?”

刘协想了想,也反应过来了。“杨公的意思是说,太学诸堂都有汝颍子弟?”

杨彪微微颌首。“汝颍多才俊,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以前以经学入仕时如此,将来以实学入仕时依然如此。三五年后,教化初见成效,情况或许会有所改观,现在汝颍依然是人才最多的地方。陛下欲兴太平,可以教化之,却不能排斥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奄有天下,当有包容天下之胸怀。”

刘协瞥了杨彪一眼。“我对汝颍人有偏见吗?”

“陛下心里有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人觉得陛下有。”

第九百五十九章 老臣出手

刘协挠了挠头。

他的确对汝颍人有警惕,特别是收复邺城之后。

审配最后怂了,没拉着城里的汝颍人陪葬,随后汝颍人就凭借着雄厚的人脉纷纷入仕,他想阻止都来不及。要说心里没点想法,那肯定不是实情。

但他自问还是很克制的,怎么就被人看出来了呢?

这话从杨彪嘴里说出来,自然不是一句玩笑,更不能当作耳边风,不当回事。

“杨公觉得这个建议如何?”

“臣以为大体可行,不妨先在冀州推行。”

刘协立刻听出杨彪的言外之意。“只是冀州?”

冀州刚开始普及教育,可供选择的人并不多。刘协更在乎的其实是并州、凉州以及关中这些已经推广教育几年,积累了一些可用人才的地方。

“冀州强制推行,其他州郡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施行。”杨彪耐心地劝说道:“冀州百废待业,未必有多少百姓愿意让子弟读书。有了这选官制度,他们更愿意接受朝廷教化。其他州郡见行之有效,必然跟进,不然则百姓生怨,过在太守、县令。若是朝廷强制推行,若有不便,则怨在朝廷。”

刘协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