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一无所有的馈赠(1 / 1)
14岁nv孩,一无所有的馈赠
时间:2020-09-2411:23:11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0
那是一副窄窄的肩膀,在深夜医院走廊的日光灯下颤抖着,显得尤为单薄。
肩膀的主人正在签署一份文件,申请捐献自己14岁nv儿的遗t。
这份文件总共3页,40岁的魏萍认字,但写不好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帮她填好了其他信息,最下面的签名栏,她b着身份证,描出了自己的名字,最后在名字上按了个红se指印。
2020年8月31日晚上,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民医院肿瘤病房,魏萍与nv儿告别。
不到两年里,魏萍38岁的丈夫、14岁的nv儿,先后因脑胶质瘤去世。两个月之前,她19岁的儿子小伟也被确诊尿毒症。如今这个年轻人正躺在岳池县人民医院肾内科的病床上,接受透析治疗
命运投下的重物接连坠至魏萍肩头。她不到16米高,很瘦。
小雪的遗t交给了位于南充市的川北医学院,供医学研究使用。「想让医生弄明白,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让这样的事情不要在别人身上发生了。」魏萍说。
在这座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小县城里,遗t捐献「几年都不见一例」。用几位医护人员的话来讲,这里的家属和病人通常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当地人观念b较传统,讲究入土为安」。
ai迪眼库的医生连夜赶到岳池,摘走了小雪的眼角膜。这是一家非盈利x组织,2014年经四川省卫健委原四川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因癌症去世的歌手姚贝娜曾有一枚角膜被捐到这里,点亮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23岁年轻人的世界。
志愿捐献遗t的申请书一式两份,魏萍把自己保留的那份对折,跟一摞浅h的、白se的医疗单据一起,塞进随身的挎包中。初秋的h昏里,这位刚送走小nv儿的母亲,站在岳池县人民医院的小花园里,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不时会停下来,怔一小会儿。
先前的两个月里,这座夏日的小花园开着紫薇花和西洋杜鹃。紫藤密密麻麻地缠绕在架上,撑起绿se凉棚。然而对魏萍来说,这是一段最残酷的风景。
小花园连接着两栋住院楼,魏萍nv儿住在南楼,儿子住在北楼。从一栋楼走到另一栋楼,将近200步,她总是步履匆忙,从没时间坐一坐休息椅。大部分时候她用脚爬楼,等不及电梯。
2019年3月之前,魏萍的家庭还是四川乡下普通的一家四口。夫妻俩打工维持生计,一儿一nv在广安市念书,成绩都不错。他们刚借了钱,翻修了乡下老家的房子——一座红瓦白墙的小二层。
厄运接踵而至,迅速毁掉了这一切。
中这样写到——
“察布查尔病这一发现冲破了当时认为只有食用腌制的r0u食才能r0u毒中毒的理论,为r0u毒中毒研究开阔了新领域。”
那些疾病,那些流行病学家
察布查尔病的调查是新中国流行病学史上最为着名、也最具代表x的事件之一。当时专家队伍中的流行病学家连志浩也因此一举成名,他和察布查尔病一起被载入了流行病学史册。
其实人类历史上多的是这样的“怪病”,尤其是那些曾危害一方的传染病,人们一开始往往不知道疾病的来源和传播方式,更别提预防以及后续治疗。
和察布查尔病一样,那些去调查的流行病学家最先要做的,就是弄清疾病的“三间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人间分布,也就是什么时候得病、什么地点得病,以及哪些人得病。
这是流行病学的基础,也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而这种方法的源头要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
1854年8月,英国l敦爆发霍乱,而那时,疾病细菌学理论尚未建立,人们不知道这个疾病究竟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开来的。当时一位叫做约翰·斯诺johnsnow的内科医生,通过si亡登记中心的数据,在市区地图上描点制成了疾病地图,试图探索si亡患者的空间分布。
约翰·斯诺发现几乎所有的si亡病例都发生在宽街broadstreet的公共水泵附近,在进一步调查中,他发现除了饮用宽街公共水泵的居民外,l敦其他地方,霍乱并没有明显爆发。
约翰·斯诺当初绘制的疾病si亡地图示意图|udeledu
尽管当时的化学与微生物样本检查并无法证实宽街水泵的水源具有w染x,但是约翰·斯诺对于疾病模式的判断仍然说服了威斯敏斯特·圣詹姆斯教区当局关闭并转移了水泵阀。这一措施使得霍乱得以遏止。
约翰·斯诺也因此成为公共卫生的奠基者,也是最着名的流行病学家之一。
流行病学圣地,以约翰·斯诺命名的l敦酒馆|udeledu
这听起来好像不难,但实际c作起来却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jg力,当我们如今谈论起这些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哪些人是重点保护人群,又或者哪些因素才会真正引起疾病时,其背后往往是无数流行病学家深入现场的努力或者ch0u丝剥茧的分析。他们的工作,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基础,他们时刻准备着出发,准备着探索,准备着将那些身处黑暗中的疾病撕开一道光明的口子。
参考资料:
[1]吴朝仁,连志浩,陈文俊等.r0u毒中毒——“察布查尔病”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1958,44:932-938.
[2]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今年69岁,1999年健身至今没有间断过。年轻时,梅文章是一家矿产公司的钳工,1992年下岗后做过煤炭、木材、水泥生意,后经营丝绸至今
梅文章今年69岁,1999年开始健身至今,几乎没有间断过。
年轻时,梅文章是湖州一家矿产公司的钳工,1992年下岗后,做过煤炭、木材、水泥、钢材生意,最后选择在当地的丝绸城经营丝绸。上世纪90年代初,丝绸行业不乏一夜暴富的神话,梅文章赶上了最好的时机,也遭遇过最黑暗的打击——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三十多万元,但之后遭遇骗子,辛苦积累的一千多万血本无归。
生意遭重创后梅文章重新开始,经过近20年的经营,身家也重回当年。眼下的生意大不如前,梅文章经常会开着车到t育馆,在一楼打几局台球,再上到二楼锻炼一下或者和张立勋等人聊聊天。
健身馆里的中年人,经历大多相似,有人发迹,有人落魄,也有人在大起大落后重归平静。
周中华52岁,1988年开始和健身馆张教练一起训练,是湖州最早的健美训练者之一,2002年参加过省里的健美b赛。2003年开始承包客车跑运输,后又转到公路局开车,和朋友聊天,他喜欢说我是开车扫马路的。2013年,中断健美10年后,重新回到健身房
凌泓伟在中断30年后,2018年重新回到健身馆。之前他是湖州最早一批健身房的锻炼者之一
莫根方今年56岁,健身7年,每次锻炼都是速战速决,他在老家镇上经营一家饲料店。健身穿的这条老式运动k,是三十多年前母亲买的
重新回归
张立勋在化肥厂工作了20年,离职前企业正经历转制。2001年,38岁的他买断工龄后,接手了这家健身馆。第一年下来,除去所有的开支竟然赚了8万元,这让原先每月只有六七百元工资的他有点不敢相信。
好日子持续了10年,随着近几年来健身馆开遍大街和小区,生意渐渐淡了下来。同行泛n带来了不计后果的竞争,市场上的健身馆频繁关停,能像张立勋一样坚持这么多年的健身馆并不多。
这里的顾客大多是中年人,再往后的年轻者,基本都是朋友介绍而来。有人前几年曾转到其他健身房锻炼,但因为“练了两个月也找不上说话的人”,重新回到这个“湖州最破的健身馆”。
早上,有人会提着从菜场买回的猪蹄,顺路进来锻炼一下;也有人会在这里耗一下午,赶在3点半放学前接孙nv回家;晚上是健身馆最热闹的时候,人一多,张立勋的夜酒能喝上两个小时。
不少顾客是事隔多年后重新回归的健身朋友。
52岁的周中华b张立勋小4岁,1988年起,两人一起训练、健身、参加b赛。周中华原先在客运公司开车,2003年承包客车忙着赚钱后,便没有时间再进健身房,后因生意不好,又转到公路局开车。长期开车给身t带来的伤害,让周中华在中断10年后重新回到健身房。
凌泓伟是邮政局的一名驾驶员,也是总工会健身房的第一批锻炼者,在中断30年后,去年重新回到健身馆。
沈旭东最早是在航运公司跑船,年轻时喜欢搏击散打,跟着张教练学过健身,2011年下岗后成为一名辅警。2007年,沈旭东开始回到健身馆锻炼。
这些50后、60后和70后,都带着各自的故事重聚在一起,锻炼不再像年轻时拼尽全力,更多的时候,是坐在海报下聊天、ch0u烟、抢红包。
客人一年年在减少,健身馆还能维持至今,得益于这里相对低廉的租金,至于接下来还能坚持多久,张立勋自己也说不上来,实在不行,挺过这几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龄。
挽歌是吴姐的网名,她是健身房第一个报名的nvx。挽歌平时喜欢跑马拉松,每年跑步超过2000公里,参加北京全马的最好成绩是3小时41分。在她之后,几个小姐妹跟着走进这里
倪小文在36岁的一次意外车祸中伤了右腿,康复后开始到健身馆锻炼。42岁时,在张立勋的介绍下,超龄参加市里的残运会并获得举重第一名,当年还代表市里参加省残运会。现在他在一家电动自行车店打工,暂停两年后,2019年又回到健身馆
胡祚宇今年上大一,喜欢健身,放假的时候回来,找到这个父亲曾经锻炼过的地方
天se渐黑,一名健身者在锻炼。六年前,健身馆从t育馆的一楼搬到了不太引人注意的二楼。随着健身馆越来越多,这里的客人也在逐年递减,至于能坚持多久,张立勋自己也说不上来
来源于新京报,不可用于商业用途
汶川大地震时,出生在寺庙的一百零八个“罗汉娃”
2021-05-0308:14
地动山摇中,妇幼保健院的孕产妇急需转移避难,罗汉寺的20余名僧人将清规戒律暂抛脑后,接纳她们在寺院生产,坐月子,乃至烹食荤腥。截至同年8月8日,恰好有108名“地震宝宝”在寺内平安降生。当地人称他们为“罗汉娃”。
全文6290字,约需125分钟
▲4月16日下午,罗汉寺“一百零八罗汉娃”纪念碑前,h文锦指着儿子的名字。新京报记者吴淋姝摄
新京报记者吴淋姝编辑胡杰校对李立军
春分过后,翟秋榕去了一趟罗汉寺。
寺内西侧茶园,有细碎的yan光穿过染绿的h葛树,洒在茶桌上。一个身着土hse僧袍的出家人背对着她,正在清扫院角。不远处,放生池一侧,已矗立近十年的“一百零八罗汉娃”纪念碑上方,青苔散布,部分红se名字褪了几度颜se。
现在茶园的位置,是汶川大地震时,什邡市妇幼保健院下称:妇幼保健院在寺内的帐篷安置区。时任妇幼保健院预防保健科科长的翟秋榕,见证了上百个小生命相继在此处“叩门”。
地动山摇中,妇幼保健院的孕产妇急需转移避难,罗汉寺的20余名僧人将清规戒律暂抛脑后,接纳她们在寺院生产,坐月子,乃至烹食荤腥。截至同年8月8日,恰好有108名“地震宝宝”在寺内平安降生。当地人称他们为“罗汉娃”。
根据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百零八》将于今年5月在影院上映。当年襁褓之中的婴儿现已迈过“童子关”,生命滋长中,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出生故事是极不寻常的。
▲4月13日,罗汉寺山门。新京报记者吴淋姝摄
━━━━━
地震袭来
59岁的翟秋榕今年11月就要退休了。
退休前,她想再把“罗汉娃”的故事好好理一理,将手头的一些历史资料、联系方式交接给后辈同事。
电影《一百零八》开机前,剧组曾从翟秋榕等亲历者处了解过故事的关键节点和细节,“我们都是无偿为剧组提供帮助。”
现在,从妇幼保健院旧址出发,路过数家店铺,向右拐一个弯,撞见一串香蜡纸烛铺子,罗汉寺便到了。约300米的距离,步行仅需4分钟。
曾经,妇幼保健院和罗汉寺互不打扰,直至2008年5月12日。
那天是国际护士节。而农历四月初八,在佛教中,也是释迦牟尼佛诞辰,又称浴佛节,佛诞日。
地震发生时,罗汉寺的绝大部分僧人在寮房小憩。
时任罗汉寺知客师父客堂的管事僧人德宏回忆,他当时跑到客堂外的平地上,庄严高大的大雄宝殿面向他左右摇晃,如儿时的风筝在空中摆动。头晕目眩中,感觉大雄宝殿排山倒海般扑来。
眼看着屋顶的瓦片簇簇溜下,屋脊右侧的琉璃龙滚入尘埃,他挪不开步子,“犹如独木舟在大浪中,船随浪摆浮。”
幸运的是,全寺僧人、信众无人伤亡。
僧人从库房取出可用的篷布、彩条布和胶纸,在东侧茶园搭建好十余个简易避雨棚,抬出木床打算先分配给年迈的师父和居士,寺外的灾民便如cha0水般涌入,本能地跑到棚下将木床占据。到下午三时,已有几百名灾民涌入寺内避难。
彼时,妇幼保健院,翟秋榕身在转移队伍中,从四楼跑下后,一回头就望见原本紧挨着的门诊楼和住院楼“分开合拢,分开又合拢”。
街对面的“方亭二小”,虽有c场,但无遮风避雨的地方,为防分娩不久的产妇受凉、感染。院“领导班子”短暂碰头后,决定让门诊部主任曾英和另一名同事去罗汉寺碰碰运气。他们知道,罗汉寺内东侧的茶园旁,有一处平房。
“当时医院真的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nv子来例假都不能拜菩萨,更别提在寺庙里坐月子或生产了。”翟秋榕告诉新京报记者。
但很快,罗汉寺传话出来,欢迎孕产妇入内避难。
▲震后第二天,罗汉寺的僧人协助妇幼保健院搭建临时手术室。来源: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翟秋榕
━━━━━
“见si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讳”
暮se转暗,但尚未黑透。罗汉寺内,东侧院子,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用彩条布搭起了一个四面透风的大棚,布的四角被绳子拴在树上。
彼时,安顿在罗汉寺的孕产妇有10余人。医务人员将她们围在中间,勉强挡挡风。翟秋榕看到,僧人们搬着禅凳、木床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给我们用,给其他灾民用。”
入夜,大雨如注。寺院住持素全法师将管委会的僧人召集到大雄宝殿前,简短讲了几句,最终他提出三个“无条件”:“无条件地接收灾民,无条件地提供所有的物资,无条件地供给一日三餐和热水。”
德宏回忆,当时虽未有任何僧人或居士当场反对,但确有个别年老僧人面露难se,“看得出b较抵触,不情愿。”
会后,有老居士私下找到德宏,称让灾民进来无可厚非,但容许孕产妇入寺不妥,甚是荒谬。他们觉得,此举会w染这方清净之地。
“在这一特殊时期,天南地北的人都前来相助,生si关头,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守在本地的出家人怎可墨守成规、怀揣私心?”德宏说,在劝说下,“逐渐,他们的观念有了转变。”
素全则多次提及,“见si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讳。”
客房的几百张木架床被陆续抬到院子里,分配给妇幼保健院和避难的灾民。部分师父还将自己房里的木床抬了出去。震后前几天,余震频发,夜里,僧人们就在房间门口的檐下将就,有的打地铺,有的则盖件厚袍子躺在竹椅上凑合。
翌日凌晨2时30分,一辆三轮车送来一名待产的孕妇,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郑同英检查后发现,胎儿头的位置太高,“具有难产指征,必须马上进行剖g0ng手术。”
由于是临时转移,设备、物品等均不齐,面对阵痛中的孕妇,医务人员决定试产。然而,四面漏风的棚子不可能充当手术室,医务人员找到素全法师商量,请求提供一间禅房作为临时手术室。
最终,待产孕妇被应允在寺内东侧茶园的一间禅房内生产。
三张正方形禅桌拼在一起,就构成简易的手术台;一根粗糙且凹凸不平的木杆,成为了输ye架;天花板上布满小虫的白炽灯泡形同虚设,术中,需要一名医务人员手持电筒来照明。
主刀医生郑同英回忆,手术耗时约半小时。5月13日早7时36分,寺内的许多人都听到了那一阵铿锵有力的啼哭声。
这是罗汉寺迎来的第一个“地震宝宝”,素全法师为该nv婴命名“震雯”。
▲2008年5月13日凌晨,禅房里的首例剖g0ng产手术。来源/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翟秋榕
━━━━━
烛光中的哺r指导
入寺之初,一些产妇靠斋房提供的素食充饥,翟秋榕看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心急如焚。
她冒着余震的风险,跑回家中,取了些桶装n粉,兑好开水后,分给在帐篷中静养的产妇们吃。
震后第二天,民政部的蓝se帐篷一到,妇幼保健院的孕产妇、60余名职工及家属就从彩条布棚子转移到寺内西侧院子。罗汉寺的僧人协助妇幼保健院在院子里搭起了临时手术室,又搬来一些禅床,抬入帐篷,将两张叠放,作为手术台。
5月16日,俄罗斯援建的白se帐篷也到了,妇幼保健院领了三个。一下子,属于妇幼保健院的避难区域里,密密麻麻的各se帐篷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挂着“药房”、“门诊”、“治疗室”、“产房”顺产、“手术室”剖g0ng产塑料牌子的帐篷各一个,“病房”有四五个。每间病房一般放有四张床,一些是寺庙提供的木架床,一些则是后续接收的援助病床。
对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而言,在y件设施极为简陋的非无菌环境中做手术,未出现一例感染实属幸运,“包括一些因意外怀孕来做人流手术的,没有发生一起‘院感’。”曾英谈及,平时的工作流程虽然被陡然而至的灾情打乱,帐篷医院的消毒标准亦未放松,每天都要消杀好几次。
▲烛光中的哺r指导。来源/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翟秋榕
在罗汉寺居住的两个多月,最触动翟秋榕的一幕是“烛光中的哺r指导”。
一天夜里8时许,翟秋榕注意到,从医仅一年的妇产科医生钟思燕蹲在一名产妇的病床一侧,给她做母r喂养的指导,产妇的母亲则在床头手持着蜡烛为其照明。
“一般在产后一小时内,我们会让产妇和婴儿进行身t接触,并尽早让孩子x1shun,‘早接触,早x1shun’有助于刺激妈妈的中枢神经,进而分泌更多的r汁。”翟秋榕说。
在非常时期,年轻医生依然记挂着这一“规范”,轻柔耐心地指导产妇,这种意识令翟秋榕感动。于是,她举起相机,将画面定格在了那一刻。
▲现年68岁的能运师父,在罗汉寺斋房。新京报记者吴淋姝摄
━━━━━
不歇火的斋房
自旦迄暮,罗汉寺斋房的灶台一直冒着烟。炭不停地加,不见歇火。
68岁的能运回忆那段时光,说从来没有这么累过,身为负责斋房的典座师父,他不是在斋房忙活,就是骑着三轮车奔波在“赶场”买菜的往返途中。
罗汉寺为来此避难的灾民无偿提供一日三餐和热水,并施粥给其他安置点的灾民。
最忙的是震后第一周。斋房的师父凌晨两三点便开始淘米熬粥,煮j蛋,蒸馒头。早餐后,一些居士和志愿者也来帮忙洗菜、切菜。午晚餐最常见的几样菜品是炒莴笋、炒h瓜、炒土豆、炒莲花白、炒四季豆、炒茄子、番茄白菜汤、豆腐汤。
能运说,那一非常时期消耗的食材难以计量。大小厨房的电饭煲、烧热水的锅炉各用坏了三个。每天,斋房的僧人都要用小拉车拖物资到厨房,用得很快。光j蛋这一样,白天就要煮上千个。
一到饭点,斋钟敲响。院子里的医务人员、志愿者跑进斋房,拖出装满白米饭、汤、菜的铁桶和大盆,灾民们候在帐篷区,排队打饭。
德宏提及,佛门内对罗汉寺的大力支援亦令人动容。其中,河北柏林禅寺送来30吨大米,上海龙华寺援助了20吨大米,10吨油,10吨面粉,上百台电视机以及大量床单和药品。
震后不久,当地政府入寺安装了变压器,方便灾民用电。一些孕产妇家属就在帐篷区用电饭煲、电磁炉等熬制j汤、鱼汤。“虽然是院子,其实也在罗汉寺内,离殿堂并不远;但灾民在院子里宰杀j鸭鱼,罗汉寺从来没有制止过。”妇幼保健院院长桂逢春说。
彼时刚迈入花甲之年的朱丽丽,是罗汉寺管委会成员、居士代表。在她看来,罗汉寺大开山门,收留孕产妇,僧人已作出了巨大牺牲。罗汉寺用前所未有的姿态,为她们破了戒。
震后前几天,她看到一家灾民就在寺庙进门处的东厢走廊炒荤菜,大量油烟笼罩在屋檐下,有三两僧人无声经过,并未制止。
一日,朱丽丽终于忍不下去了,上前劝说。“差一点我就和他们吵起来了。孕产妇需要补充营养,师父们默许她们在院子里开荤,这情有可原。但这家人又不是孕产妇家属,还在寺里的中轴线上做荤菜,完全不尊重师父们。”
经劝说,这家灾民将自己的露天“小厨房”挪到了西侧院子里。
孕产妇产生的带血的医疗垃圾,灾民的生活垃圾,均由僧人和志愿者清理。一日,一个胖胖的师父在院子里收捡丢弃的纸巾时,一阵风吹过,烹制r0u类的荤腥味迎面而来,惹得他胃里翻江倒海,头埋进塑料袋,吐了一袋子。
而今,照恒师父已忆不起这名师父的法名,“他已经离开罗汉寺好些日子了。只记得他是很严格的素食者,蛋、n都不沾的。”
▲“罗汉娃”的五周岁集t生日会。受访者供图
━━━━━
融合
伏卧在大雄宝殿屋脊上的琉璃龙原本是一对,于江西景德镇定烧,在汶川大地震中,右侧的龙随颤动的瓦片滑落而下,如今只剩下左边那一条孤零零地踞在“雨顺”二字上。
罗汉寺的僧人相信,尘烟弥漫中,那一条龙是自寺内“飞升”了。
地震之后的13年间,寺内的许多建筑得以修缮,“风调”二字上方,那条消失的龙却故意一直未补上。僧人、信众一看到空缺一边的屋脊,就会忆起那段不会任其流逝的往事。
震后第三天,自华东赶来的解放军第85医院医疗队进驻罗汉寺,在罗汉寺的院子里迅速搭起了一片集检验、b超、外科等功能为一t的专业化野战医院。毗邻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帐篷区。
有“邻居”作伴的时日,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很欢喜。毕竟,这一片军绿se的帐篷,同样也捧出了新生命。
今年4月23日午夜,厨师张贵昌在手机上看完《一百零八》电影的拍摄花絮,随手转发至微信朋友圈,配文:只为再现汶川地震,铭记历史……
他是“罗汉娃”张弘扬的爸爸,现今在江苏的一家火锅店当厨师。张弘扬是第八个在罗汉寺出生的“地震宝宝”。
“恭喜你张先生,母子平安。宝宝2660克重,53厘米高。”
现年58岁的张贵昌仍记得在帐篷外接过儿子时,护士对他说的这句话。
这是一台风险较大的剖g0ng产手术,由“85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合作完成。张贵昌的妻子当年已经45岁,还患有妊娠高血压。
张贵昌说,自己姓张,妻子姓杨,儿子应属“宏”字辈。最后取名“弘扬”,他希望儿子永远铭记,是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罗汉寺、“85医院”的“融合”,让生命得到了接力。
震后数年,张贵昌一家仍被善意浇灌。火锅店的这份工作是由13年前到罗汉寺采访的一名无锡记者介绍的。五年前,“85医院”得知弘扬的眼睛有弱视加散光,邀请弘扬去上海,给他免费诊疗。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妇幼保健院从罗汉寺搬出,去了板房区。桂逢春回忆,正要搬走的时候,又来了最后一个亟待生产的孕妇。
最后一个宝宝是8月7日一早出生的,剖腹产。“当时把新生儿名单报给素全师父时,院里还没有统计过具t数量。”翟秋榕说,罗汉寺随后发现,在寺内出生的宝宝总共108个。
僧人们都喜出望外。因一百零八是佛家最常见的数目之一。许多佛珠的数量亦是108颗。
▲十周岁集t生日会上,手持气球的“罗汉娃”聚在大雄宝殿门口。受访者供图
━━━━━
百衲衣
36岁的龙莎莎和34岁的h文锦在孩子的抓周会上相识。在罗汉寺的短暂时日,龙莎莎和h文锦并无交集。只是一致的分娩地点和背景为此后的结缘埋下了种子。
“后面渐渐熟了,孩子们也经常在一起玩耍。现在还在一个初中读书。”h文锦回忆,这些年来,108个“罗汉娃”集t回罗汉寺过了五次生日,分别在一周岁、两周岁、三周岁、五周岁和十周岁,“一周岁抓周会后,罗汉寺给每个孩子都送了n粉、长命锁、银圈子、开了光的玉佛等小礼物。”
“三周岁时后院院子里建了‘罗汉娃’纪念碑,我们也给素全法师送了一件由108块孩子衣服上的布做的百衲衣。”龙莎莎是“罗汉娃家长”qq群的群主,她负责挨个联系家长,告诉对方想要件孩子不穿的旧衣服,每件衣服上剪块布,给素全法师做一件特别的袈裟。
那一年生日会上,素全法师将附着淡淡n香气的百衲衣披在身上,感动溢于言表。
每一次回罗汉寺,龙莎莎的儿子傅梓航都喜欢趴在送子观音阁一侧的小桥上,喂放生池中的金鱼,“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就是在这片小院坝出生的。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送子观音阁和放生池,正是13年前“85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所在的帐篷区,一位僧人说,“现在大家看到的钟楼、放生池、观音阁都是震后由北京市援建新修的。”
放生池旁的“一百零八罗汉娃纪念碑”于2011年5月12日入寺。现今,上面的红se字迹褪了几度颜se,石碑上方青苔散布。
震后的每年农历新年,住在罗汉寺附近的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和“罗汉妈妈”,哪怕不信佛,也会去罗汉寺烧香,为这方曾庇护自己的“宝地”捐些香火钱。
“经常在寺庙看到妇幼保健院的人,或是‘罗汉妈妈’,其实好多都叫不出名字,因为面熟,也会笑着打招呼。”德宏回忆。
4月下旬,《一百零八》电影剧组开始为上映“预热”,翟秋榕一收到制片人发来的链接,就转发到“罗汉娃”家长群、妇幼保健院群和当初她牵头参与电影拍摄的“群演宝宝”家长群,“很多人都在热心转发。”
沉寂已久的微信群,因即将上映的电影,再次活跃起来。
2018年,时隔十年后,罗汉寺再度将山门紧闭约两个月,为方便电影剧组在寺内取景拍摄。照恒师父说,于寺庙而言,香火歇了,不接待信众,算得上是另一种“牺牲”。
h昏向晚,大雄宝殿传出钟声,木鱼声和诵经声。或清亮,或浑厚,或轻缓,或密集,和在一起,余音萦绕。
13年前,罗汉寺将山门大大方方地敞开了近三个月。史无前例,百无禁忌。
素全法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回想过去,深感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的确不可思议,“不只是我们帮了这些孩子,跟罗汉寺结缘,他们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他们有善根。”
照恒师父说,近些年来,无数香客因“一百零八”的故事慕名而来,寺内香火旺盛了许多。后来他顿悟,当年随cha0水般的灾民涌入的,还有如恒河沙般难以计量的八方善意和慈悲心。
正如罗汉寺山门对面,橙hse照壁两侧的那副对联,“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