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功在千秋(1 / 2)
“有那么一段时间,华夏大地忽然涌现出一大批人物,凭借丰厚超凡的学养,深邃辽阔的思索,写出了大量为世人瞩目的优秀作品,在国际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获得赞誉无数,同时,也成为华夏文坛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考察其背景,有一点相同,都受过类似的教育。这些人被文学史家统称为‘山间派’,又名‘秋枫学派’。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为后代读者津津乐道的‘第四时代’。”
————《华夏现代文学史话》
张斯兴办义学的事情被曝光,意味着新一轮的风潮即将涌起。
嗅觉最灵敏的,依然是媒体,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张斯身上找话题。这也确实是个神奇的人物,只要他还活着,总会隔三差五地上头条。而作为各个媒体的常客,从业人员对的信息可谓了若指掌,已摸出了套路,知道如何迅速地反应。
当人们莫衷一是,尚在犹疑不信的时刻,他们已将准确的数字摆在读者面前。
“据实际调查得知,张斯兴办义学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时段,正处桃源高架桥事件之后,由于手头紧张,只建了四所。其中两所在桃源县内,另两所则在临县。
第二时段,则在贴近年关的时刻,由于书本带来不少收益,同时在数个省内建造。单个的小学,花费有限,一百余所同时建,则属于实实在在的大工程。人力上并没有什么问题,经济上则是极大负担。
据负责人之一的王闯透露,若非电影与唱片的收益源源不断汇来,工程差点便中断了。好在资金没有断链,施工也就保持着速度。
经记者实地调查,第一时段的学校,数月前便已投入使用,效益尚算良好。第二时段的学校,由于跨地域较广,情况存在差别。有些已开始上课,走上正轨,有些则还在装修,招生工作尚未展开。
学校总数为一百五十七所,横跨六个省份,花费约有五千万。根据前段时间对张斯身家的推算,已花费一大半,具体的数字,无法确认,可能比如今的推算更大……”
此篇文章一出,民众心情复杂。
尤其那些参与讨论张斯身家的人,仿佛被人甩了个耳光,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前些时候,自己还嚷着他“变的抠门了”“得了妻管严”,可人家在不声不响之中,干了这么一件大事,自己能不汗颜么?
兴办义学,具体的细节大家可能很少知晓,但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十分困难。简单一点说,就是张斯掏钱,在做没有回报的善事。
“我现在心里止不住地乐,一群人在报纸上胡说乱吹,现出一副能看透一切的模样。无知的读者,或许还为作者鼓过掌。可惜那高高在上的姿态,除了让他们摔的鼻青脸肿外,没有丝毫用处。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说大话的人,在别人默默做事的时候,炫耀自己的清闲。但我明白,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应该不会用鄙夷的态度,去嘲弄别人的愚蠢。这样做的人,只能证明一件事,自己很愚蠢。
出了这件事,我仍能听到有人说张斯‘人傻钱多’,责备他‘好好的日子不过,尽管闲事’。我只能说,你们是生活在泥沼里的臭虫,不理解洁白鸟儿的飞翔。庸俗的日常,蒙蔽了多数人的良善。
我也是一只臭虫,同样生活在泥沼里,从来不知飞翔的滋味。也许,我同样没用资格说别人。但我不会用自己浅薄的胸怀,去臆断别人的高尚举动。一只鸟儿飞过,我羡慕的同时,会努力为他鼓掌,尽管他并不能听到。
我即算是臭虫,也要多喊几声,飞吧,飞吧,美丽的鸟……”
这本是一篇讽刺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讽刺的狠心,最终倒变成了抒情的散文。
民众对张斯的行为,还是比较推崇的,因为他们做不来。
比张斯有钱的人,在华夏能一抓一大把,数不胜数。若说将自己的全身家当拿出来,修建公共设施,兴办义学,则属于扯淡的想法。
这样做能有什么好处,就为了获得两句赞扬?
“张斯这个人优点很多,使我最佩服的,就是他的低调。许多人或许要疑惑了,张斯天天上头条,怎么还叫低调呢?
可是你得仔细瞧瞧,哪次是他自愿上的?你再仔细想想,哪次他夸耀过自己?
见过人行善事,没见过这样行善事的。自始至终自己都不曾提及,就连被人误会,揶揄讥笑的时候,也闭口不言。
兴办义学,是多么光彩的事,他却不愿被人知晓。学问才华且不说,这人品总是一等一的。前人曾说‘锦衣夜行’,大概便是他这种状态吧。
但我提出这一条,实则为了批评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