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又见组织型后腰(2 / 2)

加入书签

“许文杰吗?”

曹晨赶紧将这个名字记录下来。

“嗯,许文杰,许队副。他是那种非典型的后腰球员,他并不擅长防守,他的作用是拖后型的组织核心,有着一脚极其精准的长传调度……噢,这也跟莫兴杰的特点差不多。但他们两个人的风格却又有些不一样了。莫兴杰更擅长出直线球,而许队副更喜欢出球到边路,这也跟四中的战术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吧。”

曹晨一边记录着,一边喃喃自语道:“又是组织型后腰???”

“是的!”高毅明显听到了曹晨的话,他也是重重的点头表示确定。

“许队副的站位在两名中后卫的身前,与两名中后卫形成三角站位。但他并不负责防守扫荡,为了让许队副更好的做组织,他的身前有两名工兵型后腰负责中场的防守扫荡,还有协助他拿球……也就是在中场给他‘打下手’,他站位如此靠后,也让防守球员有心无力,这也是四中进攻为什么那么活的主要原因了。”

“嘶……”曹晨像抽烟一样的嘶了一口气,并一脸严峻的感叹道:“经验老到的组织型后腰呀,这点可就麻烦了。”

说罢,曹晨还眉头一紧的摇了摇头,很显然,对于南湖四中这位中场核心,他感到异常的棘手,比林耀聪这一点还棘手。

对于组织型后腰,一直钻研着现代足球演变史的曹晨自然有所了解了。

组织型后腰,是以前教练们面对着“马克莱莱型后腰”疯狂的绞肉机式逼抢下,灵机一动的一个改变。(ps:大概是从21世纪初,这里很难追溯到第一位组织型后腰是谁了,但查阅很多资料后,更多权威给予的答案是皮尔洛。这里小谋子就保留意见了,因为不一定是睡皮。)

当时的主教练们心想:如果把组织的球员往后场一回撤,那不就可以远离中场绞肉机们了吗???

于是乎,典型的前腰摇身一变,转型成攻击型中场,而球队的组织核心则往后撤,他们用长传球,直传球等方式分球到边路球员的脚下,甚至是直塞到前锋脚下,让他们完成直接破门。

在这样的情况下,哈维、皮尔洛、阿隆索这样的新式后腰出现了,他们也被安上了一个专有的名词:拖后型组织核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组织型后腰。

他们这样的球员虽然出现在后腰的位置上,但他们更多的是参与进攻组织,而不是专注于防守,他们也被称作球队的“后场司令塔”。在现代足球的攻击手们都囤积在边路的大背景下,任何球队仍然需要一名中场指挥官完成攻防转换、以及分配球权的任务。

皮尔洛、哈维、阿隆索他们这些组织型后腰在球场上的职责并不是非常明确,他们可以自由跑动,根据实际的需要参与到比赛中。

在被对手进攻时,他们会后撤得更深的帮助后卫球员防守,而在球队夺回控球权时,他们又会视情况的选择前移或者直接后场长传出球,为前场的攻击手们输送炮弹。

很多的实战例子表明,位置后撤也让“司令塔”们远离对方的“马克莱莱”们那疯狗式的逼抢,这样他们可以有更好的空间,更广阔的视野去组织进攻。

在2011年欧冠决赛中,哈维的出色调度帮助巴萨战胜曼联夺得欧冠冠军,那时候,弗格森显然还未能意识到组织型后腰的可怕。

那场比赛虽然吉格斯和卡里克担任后腰,但他们离哈维太远了,没有办法干扰。鲁尼虽然站在距离哈维不远的位置,但那时候组织型后腰才兴起不久,显然,史莱克人并不明白给予这样的一名世界级组织型后腰广阔的活动空间对于自己球队是致命的。

那场比赛哈维传球148次,成功率高达95%,比赛完全进入了巴萨的节奏。

在2013年的欧冠淘汰赛中,皇马与曼联相遇,在那次较量中皇马中场阿隆索在组织型后腰的位置表现极其出色。为了给阿隆索更多的活动空间,皇马让他位置后撤,正处于后防线的前面,这样,阿隆索强大的分球能力就展现出来了。通过阿隆索,皇马组织了有效的快速进攻,而曼联的防守球员却很难干扰到阿隆索。

然而,历史也证明了,组织型后腰并非无敌的存在。

足球场上总是相生相克,相互循环着。

例如:聪明的弗格森在2011年欧冠决赛里输给巴萨的教训里找到了办法——在2013年的欧冠淘汰赛中,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场比赛中,弗爵爷让维尔贝克对位防守阿隆索,利用高位逼抢压缩阿隆索的活动空间。

那场比赛中,维尔贝克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压制得阿隆索难以出球,由于前场身价昂贵的攻击手们不能得到有效的弹炮输送,全场比赛皇马难以找到比赛的节奏。

只是很可惜,曼联还是输给了运气更佳的皇马,惨遭淘汰。

让维尔贝克这样的进攻球员去通过高位逼抢,干扰对方的拖后组织者,虽然曼联在进攻上有所牺牲,但皇马遭到的影响显然更大。可以说,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

事实上,曼联不是唯一一支这么做的球队,同样在2013赛季的欧冠淘汰赛,拜仁也用能跑能抢的曼祖基奇看死了尤文的皮尔洛。在那个赛季的欧冠淘汰赛中,皮尔洛的尤文图斯面对曼祖基奇各种疯狂的下脚,各种理论上不造成犯规的身体接触,“司令塔”皮尔洛根本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两回合输球回家。

而之后拜仁在对巴萨的时候,身强体壮的曼祖基奇再次展现了他的作用,他将巴萨的黄金中场搅得一塌糊涂。

可以说,在中场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球队都开始选择“组织核心后撤”的战术。2014赛季初,阿隆索从皇马来到了拜仁,在重视传控的拜仁他的传球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在2014赛季对科隆的德甲联赛中,阿隆索204次触球打破了德甲联赛的纪录,平均不到26秒阿隆索就能碰到一次皮球。那场比赛阿隆索还完成了175次传球,这一数字甚至比科隆全队加起来还多。要知道,那场比赛科隆的防守非常凶狠,但是阿隆索远离第一战场,他可以坐镇中场从容指挥。

除了阿隆索之外,国际足坛还有不少球员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巴塞罗那的哈维、皇马的克罗斯、尤文图斯的皮尔洛等,光是在拜仁,就还有施魏因斯泰格、蒂亚戈、甚至位置前移的拉姆也具备这样的能力。

(ps:由于小谋子在上一本书中,对组织型后腰有过比较深刻的研究,这里就简单的提一提组织型后腰的由来,还有他们的特点。这里参考了技术型文章《豪门“后核”盛行》提供的资料与部分观点,如果有兴趣继续研究的看官,不妨找一找这篇文看看,这里就不再做深入探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