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2 / 2)

加入书签

传闻姚广孝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家中世代为医,颇有些名气,然而,他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继承家中的衣钵。

在前元至正八年的时候,从小接受儒学教育,饱读诗书的他年方十四岁,却忽然对于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竟然在苏州妙智庵剃度,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后来却又对道家有了兴趣,师从于当时有名的道士子阳子常应真,学习各种阴阳术数。

因而姚广孝精通三教,与当时有名的儒释道三家学术领袖人物,如同王宾、高启、杨孟载之流,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洪武八年,年已四十岁的姚广孝应召来到京师,参加礼部按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授意所设立的,针对精通儒学的僧人的选拔。然而最终,姚广孝却没能被选为僧官,这大约对于自视极高的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七年之后,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召天下有名望的僧人前来与诸王一起在灵堂上诵经祈福。姚广孝借着这个机会结识并且相中了当时的燕王朱棣,他们相谈甚欢,甚至于姚广孝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臣奉白帽著王”。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朱棣当时为燕王,王字上面加一个白字便是皇帝的皇,这显示了姚广孝神通广大,当时便看好朱棣将来会登基称帝。

不过这一说法多见于野史,而且当时诸王之中,朱棣的实力并非如此超群,姚广孝未卜先知未免太过不合情理,多半为后人所杜撰了。)

之后姚广孝便随同燕王朱棣前往藩地北平,成为了庆寿寺的住持,并且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了朱棣最主要

的谋士,朱棣对他也是非常看重,言听计从。

在他的建议下,朱棣整顿藩地,积蓄粮草兵马,实力一跃而成为诸王之中最为强大的。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听从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之策。诸王之中周王、湘王、代王、齐王等接连获罪下狱,被废除了藩地。

形势日渐紧急,姚广孝急劝燕王朱棣准备起兵,朱棣还很犹豫,说道:“民心向彼,如之奈何?”

姚广孝斥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由此令朱棣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次年六月,建文帝安插在燕王身边的人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密谋抓捕朱棣,铲除燕王一党,幸得当时负责北平城防的张信冒死密告,于是朱棣决定提前起兵,以“靖国难,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临出兵之际,忽然狂风大作,将王府的檐瓦吹落,摔得粉碎。此为大不吉之兆,于是朱棣脸上变色,再度犹豫不决。

这时姚广孝奋而说道:“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王府的青瓦掉下来摔碎,这是预示着殿下即将要用皇帝才能用的黄瓦了。)

于是朱棣再无疑虑,留下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亲自率领大军出击。

同年十月,燕军主力进取大宁,建文军主帅李景隆乘机领军十万偷袭北平。

燕军回援不及,眼看北平城危急。北平城上下齐心,拼死抵抗。姚广孝更是献策,令兵士往城墙上浇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整个北平城池变得如同一座冰城一般。

李景隆的军队面对滑不留手的冰墙进攻受阻,围困多时却难以攻破城池。

此时燕王朱棣带领军队回援,姚广孝又在夜间下令用绳索将兵士吊下城去,与燕王援军里应外合,大破李景隆的十万大军。

之后几年间,燕王的北军与建文帝的南军之间一直互有胜负,毕竟是以一隅敌全国之力,虽然朱棣屡次击败南军主帅李景隆,但自身消耗也很严重,道后来强弩之末,围困济南城三个月却难以破城。

其后更是在东昌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即英国公张辅的父亲,张胖子的祖父),连朱棣自己也陷入重围,侥幸逃生。

此战之后,燕王军队士气低落,连朱棣自己也一度失去了信心,甚至想过与侄儿建文帝议和。

而姚广孝却坚定的主张燕王朱棣应该继续进攻,在他的极力劝谏下,朱棣重新鼓起勇气,再度出兵,大败南军主将盛庸,并且接连取得了淝水、灵璧之战的胜利。

这时姚广孝派人给朱棣送信,告诉他切记不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集中兵力,直取南京,南京守卫薄弱,势必成功。

朱棣采纳了姚广孝之策,连胜之后不去攻打城池,而是全军急速向着京师进发,终于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朱棣称帝之后宣布建文帝非法,废除其年号,仍然沿用洪武的年号),燕王大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

建文帝自焚(一说失踪),靖难之役终于以朱棣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纵观这个靖难之役,姚广孝的影子一直贯穿始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朱棣的胜利,更是他姚广孝的胜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