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大禹十卦(1 / 2)

加入书签

之前岳川获得“话术”能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文思泉涌,滔滔不绝。

现在,岳川就开始发散思维了。

巨蟒出山,却发现外面变了天,人皇不复存在,但身上的禁令依旧没有解除。

无奈,只能四处寻找人皇苗子,尽心辅佐,以解除身上的禁令。

黑蟒找到了当时还十分年轻的嬴政。

事实证明,嬴政果然有人皇之相,于是巨蟒们直接梭哈,全压嬴政。

在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提供了海量的钱粮、物资。

比如,杀神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长平之战。

如果光靠秦国基本盘,老秦人就是把裤腰带勒到脖子上也凑不出足够的粮食供应前线,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历史上秦国与魏国、赵国打仗,基本都是被压着打、吊着打。

正面拼不过,后勤耗不过,只能关起门变法。

然而有了巴蜀之后,秦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粮草,最终拖垮了赵国,一战灭掉赵国主力。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王翦灭楚的战争中,就是靠着强而有力的后勤,秦军可以耗死任何一个国家。

统一天下之后,蜀地的贡献同样巨大。

《阿房宫赋》中开头便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咸阳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还有之前所说的水银。

要知道,水银历朝历代都是非常贵重的金属,可以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可以调和雄黄制成治疗疥疮的药剂,还可以制作红色的颜料,或者朱砂等炼丹、画符的材料,以及守护墓室的防腐材料。

秦始皇陵120吨水银,但是《史记》记载,当时的水银产量,一年最多也就300斤左右。

由此可见,巴蜀之地对秦始皇的支持。

可以说是从生到死、从家到国,全方位,不遗余力。

如果是人,这般重注投资嬴政,事后必然会索要报酬,比如吕不韦。

但寡妇清除了一个名字,就只有一个嬴政修筑的“怀清台”,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

还有另一点,秦始皇一生没有立后,秦始皇留下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无论正史、野史,都找不到皇后的记载。

这非常不合常理。

岳川大胆猜测,这或许就是蜀中群蟒对嬴政支持的交换条件。

但是很显然,嬴政食言了。

史载,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巡游各地,到金陵(南京)时,发现此地龙盘虎踞,有帝王气,于是令人捣毁山川,破坏金陵风水,更是将地名改为“秣陵”。

秣就是喂马的草料,与金陵之名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长江,一直都是群蛇走蛟化龙的场所,而金陵便是走蛟终点,入海之地,此地对群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真正的“龙兴之地”。

然而,被秦始皇下令破坏了。

由此可见,秦始皇并没有完成对群蟒的承诺,非但没有解除它们命运中的枷锁,还把祖坟给刨了。

紧随其后便是秦始皇崩,秦二世而亡。

嬴政驾崩地点沙丘,此地别名“困龙之地”,后世帝王都不敢再踏足此地。

思绪电转之间,脑海中又浮现出第二个卦象。

一布衣草鞋,批发赤膊的男子,于乡野之间见一白蛇,拔剑斩向白蛇,后者负伤逃遁,消失不见。

看到这一幕,岳川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赤帝斩白蛇”一词。

汉高祖刘邦与秦始皇嬴政是同时期人,刘邦还当过秦国的亭长一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年轻时在咸阳服徭役,见到秦始皇出行的排场,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足见刘邦心胸不凡。

赤帝斩白蛇,可以看做是群蟒对秦始皇绝望后,重新找下家,只可惜不知怎么的双方没谈拢,邦仔不讲武德,直接操家伙。

历史上,汉朝的图腾也并非龙,而是凤凰为首的鸟类。

凤鸟祥瑞现象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在种类上也极为丰富。

其中,有凰凤、凤皇、鸾鸟、龙凤等,这些种类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祥瑞之鸟。

然后有了一个名叫“王莽”的奇人,终结了刘邦建立的汉朝,建立新朝。

这个王莽身世可疑,思维也很独特,被认为“历史上最像穿越者的人”,岳川怀疑这是蜀中群蟒亲自下场。

只可惜天下大反,最终被另一个“最像穿越者的人”刘秀推翻,重新建立汉朝。

两个汉朝实际上没有太多关系,只是都叫汉朝,都姓刘罢了,为了区分二者,刘邦的汉朝叫西汉,刘秀的汉朝叫东汉。

而东汉灭亡过程中,发起致命重创的便是黄巾起义,黄巾军的首领名叫张角。头上长角的,无需多言了吧。

第三个卦象。

一个老者抓着一个小胖子的手,叮嘱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单从卦象,也就是快咽气的地主给自家傻儿子交代遗言,根本不明白卦象的含义,大禹挠破头解不出来很正常。

但是岳川瞬间明白,这是刘备、刘禅。

刘备建立的政权,名为蜀,或者蜀汉,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群蟒找的新投资者。

蜀汉文有卧龙、武有子龙,更有骁勇善战的蛮兵,而南蛮王孟获,便是四川人。

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张飞兵器丈八蛇矛。

包括刘备的雌雄双股剑,都是神秘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

史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