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闻仲除妖 二妖暗谋武成王(1 / 2)

加入书签

却说闻太师东征大业却进行的异常不顺利,东伯侯姜文焕是个小将,但是却深知不是闻仲太师这等久逢沙场的对手,所以他采取的对策就是避而不敌的政策。闻仲太师率军所到一处他闻风而逃,闻仲倒是能从败军中杀个大胜,但屡屡见不到东伯侯的主力大军,所以胜了也是小胜。

加上太师闻仲此次东征之时心情不佳,在一次被东伯侯偷袭后损失了一些兵卒后,闻仲终于下决心班师回朝了,这样的添油战术征战实在不能让东伯侯元气大伤,只能给敌将增加征战经验而已。

闻仲班师,纣王听闻消失后自然率文武百官迎接。闻仲见到纣王一副勉强振作精神的样子,心情变得更加差了。在回朝市集中,偶见百姓各家都纸幡飘荡,白纸挥洒不停,闻仲心中甚为惊奇,一番询问后,却是比干灵柩,故而大为惊讶。

比干身为王叔,在朝歌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他为人亲善,经常能与百姓打成一片,故而深得百姓爱戴,他的无故惨死,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冲天的怒意。但见到纣王引领着大军,百姓都回避不见,而且隐见在角落中商议的人群眼中饱含着的阴狠之意,让闻仲心中胆寒。

进到朝歌城中,又见到鹿台高耸,光景嵯峨,与重臣详谈,却才知晓如今朝堂光景,他心情就更加不用说了。

回府之后就闭门谢客,一连三日不出,却只是陈条劝慰纣王。

三日后闻仲太师上朝,递上缩写的奏章,陈书共有十条: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第二件:废袍烙,使谏官尽忠;第三件:填蛮盆,宫患自安;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诸侯谤议;第五件:贬姐己,别立正宫,使内庭无盅惑之虞;第六件:勘佞臣,斩费仲、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第七件:开仓麋,赈民饥崔;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塞塞之蔽。

此十条乃是闻仲费尽心血写成的,但涉及到鹿台、费仲、尤珲和妲己这些,纣王皆不答应,看着纣王昏聩不堪但是神情异常坚定的样子,闻仲不由地心中郁郁,本想拿出打王金鞭再次令其醒悟过来后做出正常决定,但是却安于君臣之别,不能过分胁迫,只好按捺下心思,计划徐徐图之。

这日闻仲在林中闲荡,忽然看见一道绿光在空中旋绕不断,他心惊不已,绿光所到之处,他隐隐间闻到一股腥臭的妖气。忽然醒悟过来,当年云中师伯进献的千年桃木剑并未能斩除妖魔。闻仲敛气屏住呼吸一路尾随过去,却见到一个宫中娘娘打扮之人引领着一伙野鸡在林中栖息。

闻仲心中一愣,随即一拍大腿忽然醒悟过来,听口音这就是纣王宠信的另外妃子喜娘娘和姬娘娘,自己虽然不能在朝堂之上将这些妖怪扳倒,但是也可以在暗地追查将这些妖精收服了。

想罢,闻仲陡睁神眼,一道华光将这些妖怪镇住,几道火焰从神眼中四散着飞出,这些小妖小怪那能抵挡住这等三昧神火的袭击,顿时化作了灰烬,闻仲心中窃喜间,突然那喜娘娘口中吐出一道绿光,将三昧真火逼回,化作一团绿光竟然飞出了闻仲的神眼罩定的位置,径直向着宫内飞去。

喜媚引领的这些妖怪自然也都是她的子孙后代,被闻仲烧死让她心中悔恨不已,与小白商量后,两妖以闻仲倚老卖老要废除她们的妃位为由哭求纣王将闻仲斩杀,但是纣王如何肯听。

纣王虽然昏聩,但是心灵中依然保持着一点灵光,他当日被闻仲以打王金鞭和神眼唤醒片刻后,在其心灵深处下意识地种了一颗种子。再说纣王也知道闻仲乃是朝中唯一一个不偏不信的朝臣,而且是他的征讨诸侯的利器,他说什么也不肯。

闻仲暗杀了些小妖后,心中的怒火稍平,回到府中见到养子闻天,心中稍稍有些慰藉。当年在林中收了天降神将闻天后,闻仲就悉心照顾,而闻天也变现出非凡的一面,从小跟随闻仲习武看兵书,如今闻天已经十岁了。

两人正在享受着父子重逢的天伦之乐,忽然闻听手下人禀报说三仙子在外求见,闻仲听说闻急忙亲身出去迎接,果然是三仙岛云霄师伯,碧霄师叔和琼宵师叔。

琼宵一马当先,进入府中对着闻仲大喊道:“小蚊子,你怎么混得那么惨啊,比我们宫中的所有人都老了,来,师叔赐你仙药,还你青春!”

闻仲听后,额头几个大汗珠往下只掉,心中暗想如果我在几十万岁还如同一个小孩子一样,那我在宫中会被人当作老妖怪的,但是急忙谢道:“多谢小师叔赐药!”伸手将仙药拿在手中一口吞下,顿时从胸腹中飘出一股腥臭的红尘之气,一个翩然的少年形象出现了。

琼宵离的最近,不由地捂住小巧的鼻子说道:“臭,好臭啊,原来是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你多久没洗澡了,身上怎么臭!”说罢手中的仙决连连掐动,一股清风扫过,腥臭之气随着清风吹散。

闻仲尴尬的笑了笑,看着琼宵一蹦一蹦地在府中走去,路上见到什么东西都好奇地蹦过去看,闻仲心中不由地更是郁闷,云霄和碧霄则给闻仲尴尬的笑脸。

四人坐定,云霄这才开口道:“这次我们过来,主要是为了闻天的,你快将他唤来!”

闻仲听命后,唤来小儿闻天,云霄手轻轻召唤,闻天在看到父亲闻仲点头后,淡然地走到云霄身前。

见到闻天的这幅神情,云霄心中暗喜,手轻轻覆在闻天头部暗自探查后,点了点头道:“闻天,我欲收你为徒,你可愿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