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乱麻里找线头(2)(1 / 2)

加入书签

时值秋季,但午后的宜昌城,天气仍有一点闷热。

长江边的码头上下,除了人就是各种物资,拥挤不堪,只余下了几条窄窄的通道通向靠港的船只。客船、货船、大小木船都挤在一起,你争我夺着争抢着泊位,让本就混乱不堪的码头更加的拥堵起来。

为了自家的物资能够提前上船,很多人打起来了,还有军官模样的人用枪口对准了运货的劳工,强行把别人的货卸了先装军资。

混乱中,一声枪响,两方势力交起火了,码头上下大乱起来,人们纷纷四散奔逃。

“嘀……嘀……”

警哨连声响起,宜昌城中的军、警、宪、特从四面八方向着码头冲来,很快就抓捕了一些人,控制住了乱局,码头上又开始了紧张的转运。

民生公司的工作人员穿行在人头汹涌的人群中,在四处张贴着每日的航运通告。

很多人就等在告示板前,有识字的就大声为围在四周的百姓念起了通告的内容,收到通知可以凭票上船入川的人们和货主纷纷兴奋的欢呼起来,不能登船西撤的人们围着民生公司工作人员不停的追问着。

在工作人员的疏导下,尽管还有很多人因为无法登船,但在得知民生公司将按照来到宜昌的时间先后顺序登记,分批分拨的安排登船,而且对伤残军人和战略物资都有很大的优惠后,宜昌城内外仿佛又有了生命的气息,欢呼声不停的响起。

南京艺专的师生到达宜昌之后,何英楠发现城内居然还有近千名汉口临时保育院的难童,也因为和自己一样的原因滞留在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宜昌的接运站中。接运站因为人力物力有限,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无力继续进行难童的教育了。

战时儿童保育会对待战时收养的难童实行的是“保教合一”的政策,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抗战建国的接班人。

何英楠自己就是在孤儿院里长大,对这些难童的遭遇感同身受。当她看到这些难童因为接运站无法提供更多的照顾而疏于学习,想到自己这一行反正也不能马上入川,便主动跟南京艺专的带队老师提议,由她们来帮助还滞留在接运站的难童,专门成立一个合唱团。

一来,组织合唱团可以吸纳更多的难童加入,使得孩子们逐渐有组织便于管理;同时,孩子们还可以为各处的难民进行义务演出,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很大程度上为各处难民平复心情、振奋精神。

一行的南京艺专师生听到何英楠的诉说,都是兴奋不已,他们从南京出发,一路上颠沛流离,辗转奔波才到了宜昌,却仍然保留了两套组建乐团最基本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用在这里正是时候。

战时儿童保育会在3月正式成立后,担任理事长的宋女士就曾经提出,“现在孩子们无家庭教育,全靠保育院,我们是对他们负了相当责任的,我们应使他们自动的有能力的做一个国民,才不负社会及捐款人的希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