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行业颠覆者(1 / 2)
学术大佬们看完后,基本都有秩序的离开,主要是《随电影》观影后,有很多东西想要写下来,或者讨论,迫不及待了所以也没有留下来参加道格恩午餐的宴请。
到场记者和受邀导演们倒是都留下来,迪士尼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毕竟并非行业学术大佬,能够拒绝这种宴会。
“楚舜关于《随电影》,能不能接受采访?”《芝加哥娱乐宝》的记者,是第一个回过神,冲到楚舜面前的记者。
要说这家报纸取名真怪,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娱乐宝,看见这名字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是什么不纯洁的app。
怪是怪了点,人家也的确是好莱坞最大的娱乐报刊之一,新闻报道角度永远和别的报纸不同,并且算是开了头,不少记者都有意识的朝着楚舜的方向靠拢。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随电影1》的导演是罗伯特先生。”楚舜道:“关于纪录片有什么问题应当询问导演,纪录片还有采访被摄者的?”
楚舜还接着询问了一句:“就像如果被摄者是山和大海,难道你们要去采访山海?”
说得好有道理,记者们发现自己居然无言以对,《芝加哥娱乐宝》还准备说,如果真是山和海的纪录片,也可以去拍摄两张照片,但楚舜并没有给其反驳的机会,把罗伯特推出来后,人就离场了,接下来的事,道格恩和罗伯特能够处理。
在离开华夏大戏院时,楚舜还琢磨自己刚才的话,心道:“把自己比作大海,岂不是说我很水?也不一定,有山有海,那就是山海经。”
视线转到刚才离开的学术大佬们身上,梅勒和米歇尔等欧洲来的走一堆,岸田齐廊和华夏的《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主编,亚洲的电影期刊是一堆,朱尔斯则和其他美利坚的主编一起。
有一位大拿曾经说过,“政治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一时半会真分别不出这大拿是在反讽,还是认真的。
岸田齐廊说道:“我认为楚桑最强大的能力是调度能力,在《泰坦尼克号》中显示的淋漓尽致,并非说其他方面不好,而是《随电影》的纪录片看下来,调度能力太好了,大概是因为心中有片,眼中无码,李桑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桑,也就是旁边六十多岁的小老头李贺鹤,是《当代电影》的主编,中戏毕业曾经在新闻出版总署任职,圈内人脉就不用说了,简而言之李贺鹤并非因为担任了主编才人脉广,而是因为人脉广,圈内地位高,才被邀请担任的《当代电影》主编。
听到无码这等词汇,李贺鹤脸上不为所动,他道:“当然,我是明白人,我明白你的意思。你也明白人,你应该明白我明白你明白的意思。”
两人是用日语交流,李贺鹤会法语、日语、西班牙语、英语加上母语五国语言。
有点绕,岸田齐廊想了很久才大致确定李贺鹤真的明白了,又继续说道:“其实无论是《美丽人生》还是《泰坦尼克号》都没有完完全全的发挥出,楚桑的长处,很期待楚桑拍摄一部战争电影,也只有战争电影的大场面调度,才能够充分发挥楚桑才华。”
这一点李贺鹤赞同,他道:“美丽人生虽然是二战题材,但并不是战争题材,场面的确很小。”
“即便场面小,好像随电影中那样快速的拍摄,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导演能够办到。”岸田齐廊本来并非坂本课长那样的楚吹,最大证据是他没有加入六格进步会,可今天看完《随电影1》,也有向楚吹发展的趋势了,岸田齐廊现在很能理解为什么坂本如此推崇楚桑了。
两人聊了一会关于楚舜电影的话题,然后开始聊起正事。
“我准备写一篇关于楚桑对演员潜力发挥的文章。”岸田齐廊道:“我们国家好演员很多,但精彩的真人影片却很少,希望借鉴楚桑的方式让电影圈有进步,李桑准备写什么?”
“题目我都想好了,《随电影的好与坏》。”李贺鹤道:“看完楚导拍摄电影的方式我唯一的感想是,学我者死,似我者也死。”
“……”岸田齐廊仔细想了想,好像没有反驳的余地,岸田齐廊在三十多岁时,也是拍摄了一部电影的,明白导演的大致操作,如果真的要学的楚舜的拍摄方式,感觉一部电影都拍不完。
其实韩国最好的学术周刊《朝鲜电影》主编也到场了,只不过也没有插话的余地,细想楚舜是华夏人,然后又称呼岛国为弟弟,这两个国家讨论,《朝鲜电影》主编感觉自己就是外人了。
说完亚洲期刊主编们的交流情况,再看看欧洲这边学术大佬们交流状况——
“梅勒现在怎么看?”米歇尔询问,他所指的是梅勒一开始说的,难以想象一种拍摄技巧能够让电影分割多姿多彩,到底是见证电影史的一幕,还是另有隐情。
“我们刚才见证了历史。”梅勒取下眼镜擦了擦,戴上后说道:“操木偶拍摄手法,太惊悚了,如果电影学校的教学期是十二年还有可能办到,三年学导演,三年学摄影,三年学美术,三年学照明、剪辑。”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真的难以想象。”米歇尔点头说道:“楚舜导演的拍摄手法,几乎是理论推翻机器,我发现我以前发布的论文,有好几篇都会被推翻。”
“谁不是呢。”梅勒咳了两声,看大块头虚弱的样子,真是有点怪异,那感觉就好像张飞有林黛玉的虚弱。
“我记得我毕业论文是《导演权责,及剧组分工》。”米歇尔道:“现在来看我的大部分理论都是对,只要把楚舜导演排除在外就行了。”
“哈哈哈,有道理。”梅勒道:“下次发表论文,可以加上[楚舜导演除外]。”看完后学术大佬都准备发表关于随电影,以及关于楚舜的文章,但问题来了,专业的电影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是月刊,比如说《村声》就是月刊,朱尔斯管理的《电影评论》以前还是双月刊,直到有投资,才变成了月刊,所以多数大佬们的文章没有那么快速的就出来,况且写这种专业性的学术文章,怎么可能几个小时就写完,想想毕业论文。
文章虽然不能马上出现,但纸媒的报道却是接踵而来,在《随电影》首映的第二天,好莱坞、欧洲、亚洲铺天盖地的报道来了。
说明一句,这里欧洲是指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学术期刊大佬来了的国家,而亚洲也是如此,华夏、岛国、韩国等,没有来的就好像印度,国内也没有什么响动。
之所以会造成如此结果,是因为学术大佬们自己的宣传,迪士尼就算是再看重楚舜,但《随电影》毕竟是纪录片,毕竟导演不是楚舜本人,是完全不可能给《美丽人生》差不多的宣传资源。
你不宣传,这些学术大佬们不要面子的?比如说米歇尔,法国《电影手册》主编,电影手册在影史什么地位就不用说了,找个熟悉的朋友,就好像法国《世界报》主编吃了一顿饭,然后就能看到头版头条“杰克·米歇尔:《随电影》是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以来,最重要的纪录片。”
[楚舜,世界上最著名的导演,前段时间才获得了金熊奖,并且是历史第四位同时集齐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导演。
关于他获得的荣誉,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让人不知道的是,他除了是一位著名导演,还是一位著名的编剧家、作曲家、摄影家、剪辑家、美学家,准确来说,剧组中是人可以做的事情,他都做,自编自导自剪自摄自作曲百年都没有出现的电影全才。
《随电影》是关于他拍摄美丽人生电影的过程,从未想到一个剧组,能够在一人的指挥下,达到如此的和谐。
楚舜用事实告诉了我们,电影不仅可以完全贯彻导演意志,还可以由导演一手掌控。
我认为纪录片《随电影》所展示的内容,电影大学必须要专门有一个学科做研究,因为他和其他导演的拍摄,已不是同一件事。
电影发展至今,研究以分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各学派已将电影研究到了很细的程度,而纪录片《随电影》中楚舜导演拍摄的方式,是电影进步的另一个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