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布置任务(1 / 2)

加入书签

“团长同志,你怎么也来了?”赵宁和姚金成带着两个两连以及营属部队赶到罗子山乡的时候竟然看到了李大壮。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李大壮看着赵宁以及姚金成那诧异的眼神,笑道“这一次的战斗由二营、三营、骑一营、骑二营以及炮营5个营的兵力组成,如果没有团级的指挥在,如何使得你们5个营能够如同一根绳般有利的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炮营也过来了?”赵宁有些诧异。

“是的,”李大壮点点头,说道“为了确保能够成功的消灭这一个标的敌人,总部可是下了大力的,总部的说法就是要用以苍鹰搏兔的力量去消灭敌人,不能疏忽。”

“这就是先生经常说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吧。”赵宁明白似得点点头。

“就是这个,”李大壮点点头,接着又说道“赶紧进去吧,就等你们两个人了。”

两人随着李大壮进了房门进入会议室之后,却发现炮营的营长张明杰和教导员王全还没有来,赵宁不由的疑惑的问道:“张营长和王教导员还没来啊?”

“不等他们了,”李大壮摆摆手道“炮营还在赶着路呢,我们先安排你们各营的任务。”

待众人坐好之后,李大壮首先说道:“我先传达下总部的作战任务。”

四个营长和四个教导员都正襟危坐。

“总部令:二营(缺四连)、三营、骑一营、骑二营以及炮营于延川罗子山乡区域集合,合力歼灭自山西大宁县渡河的敌军全部。”李大壮首先大声公布了命令。

“三营长营长,你营驻扎在罗子山乡,跟大宁县的敌军隔河相望,现在敌军可有何动静?”李大壮接着又是问起了王力。

“是,”王力站起来说道“今日下午三点左右,敌人到达黄河对岸的曹家坡村,随后便有一百多人开始架设浮桥。”

“现在浮桥搭设成功了吗?”赵宁忽然问道。

“没有,”王力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现在敌人早已休息,浮桥也只是架设了月三分之二。”

“看来敌人要到明天上午才能将浮桥架设好,”赵宁点了点头,说道“我过来之时,永和县的敌人居然炮击了我们长达3个小时,而且浮桥也开始架设,速度很快。怕是此时,永和县之敌的浮桥已经架设完毕,敌人也已经渡河完毕了吧。”

“你那边的永和县之敌可是北洋新军的主力,”王力笑道“这一协新军的炮营全部,工兵营的大部可都在永和县,而且就连协部都在永和县。而大宁县的这里的一标可是敌人的偏兵而已,要不是为了渡河,恐怕这里一百多工兵都不会派发吧。”

“哈哈哈,”骑一营的营长姚纳大笑道“这个北洋叫王世珍的协统是不是个废物,居然还兵分两路,一路强而一路弱,这不是把弱的送给我们吃啊。”

“是啊,”骑二营的营长吴正也是笑道“吃掉这2000人,想必此次反围剿我们就能大获全胜了吧。”

“那是必须的,”姚金成笑道“敌人就只派了1万人过来,一下子就被我们吃掉2000人,然后按照总部的设想挥军南下,击溃早已疲惫不堪的湖北新军。恐怕,永和县的那3000新军就算不想退也要退了吧。”

“哈哈哈——”众人齐声大笑。

“好了,好了,”笑了半晌,李大壮才摆摆手,说道“不要笑了,夜色已经很深了,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讨论明天的作战任务。我们快点讨论完毕,好早点回去睡觉,养精蓄锐,好明天精神奕奕的消灭这2000敌人。”

“按照总部的初步设想,”李大壮继续说道“待大宁县之敌渡河之后,以一个整编营和炮营正面狙击敌人,骑一营和骑二营两面对插,冲击敌人,而剩下的一个不满营则是去攻击浮桥,或者就是守住浮桥,防止敌人撤退。我们要把敌人留在陕北大地之上,消灭他们,不让一个敌人安心的退回山西去。”

“是。”众人齐齐应道。

只有赵宁一个人用不满的声音嘀咕道:“怎么就让我们二营去守浮桥了,这2000敌人经过正面狙击和炮击,再加上两个骑兵营的反复蹂躏,还能跑回浮桥想要跑回山西的不知道还能有几个人呢。”

“哈哈,”这话不巧被王力听到了,他大笑道“赵宁,谁叫你们二营少一个连呢,毕竟敌人2000人呢,我们一个营500多人狙击的都有点吃力呢。让你们少一个连只有400人狙击,就不怕被敌人给悍不畏死的冲过去,损伤到后面的炮营?”

“你——”赵宁不由的瞪着王力,气的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好了,你们两个就不要争执了,”李大壮连忙摆摆守说道“刚才王力的话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光靠500多人就想挡住2000人的冲击,的确是有点悬。毕竟这是北洋新军,是狗朝廷的最精锐的武卫右军改编而来的,我们万不可大意。”

“哼。”赵宁愤愤不岔的坐下。

“好了,赵宁,你也不要这样子了,”李大壮瞪了一眼赵宁,接着说道“刚才听了王力和赵宁的话,我是神游感触啊。赵宁说经过我们的正面狙击和炮击以及我哥骑兵营的冲击,这2000敌人想要撤退也会已经没有多少人和战斗了,放两个连到浮桥挡路,实在是浪费了一点。而且敌人2000人正面冲击阵地,光靠3营的500多人守御也是悬了一点,毕竟三营的后面就是炮营阵地。炮营的9门火炮可是我们整个根据地的宝贝疙瘩,万不能受到分毫的损失。所以作为前线的总指挥,我略微修改一下此次的战术布局。”

随着李大壮的话声落下,房中八人纷纷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