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新的举措(2 / 2)

加入书签

他非但严格贯彻落实了“下基层”的习惯,而且一连两天过后,都没有返回的意思。

顾综一边心不在焉地打理着建邺城,以及一应周边事务,一边焦心地等待着陆鸿回城。

因为就在昨天,顾综便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说对于建邺城的行政级别,朝廷已经有了初步的定议。

不过这个定议的详细内容,由于他们这些南官儿、降官儿在新朝之中没有靠谱的路子,所以他对这些道听途说不怎么敢信。

最好的话,莫过于找陆经略打听!

经过两次的交流,顾综自认为已经摸准了陆经略的脉门,这个年轻上司精明是没的说的,更难得的是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老练。

因此想要糊弄他,那得最好趁早断了这种心思。不过只要与他坦诚请教,有一说一,少拐弯抹角的,这陆经略也会是个非常好说话的人。

所以顾综认为,只要自己客客气气、直截了当地问了,陆经略多半不会藏着掖着。

可问题是,陆经略非但一连两天都没回来,甚至一直到第六天,也就是正月廿二,都没有返驾,甚至更向东到了曲阿,再走便过常州了!

不过陆鸿本人虽然没有回来,他亲笔写的一条条政令、军务,却仿佛雪片一般,不断地从周边各地发到顾综的手上。

甚至有的时候,一天之内,有三条手令分别从延陵、曲阿、丹徒三个地方,分早中晚发到建邺,所指之事全然不同,对应之策又十分得当!

这让顾综不得不佩服起来,顺便因此而受到激励,自己在衙门里做起事来,也就开始打点精神,全然不似初时得过且过的模样。

陆鸿另外还交托了两件私事请顾综去办。

第一件就是在出门后的第三天,他叫顾综帮他上张镒的门,打声招呼,就说最近未必能赶得回来,拜见一事只得往后推一推。

第二件是第五天,陆鸿让他差人急速送一套换官袍到丹徒,原因没有多说,不过后来顾综却听见了一个传闻,说陆经略亲自在瓜州渡口拜访渔民,不慎失足栽进了江里,官袍挂在江底岩石上,撕扯得不成样子……

就在这件传言从丹徒飞到建邺的第二天,城南张府中有人送来张镒的帖子,专门向

顾综打听陆经略的行止,似乎是想确认这个传言的真伪。

顾综虽然出于保密要求,没有透露陆鸿的切实行踪,但是他在给张镒的回信中提了一句:本拟今日拜访,官衣署尚需亲自督办,派送官袍与经略使,一时抽不出身,万请赎罪。

其实他根本没打算今日去拜访张镒,说这话的用意完全是为了点出,他要到官衣署督办新官袍,给陆经略送去。

也就是从侧面肯定了那个传言的真实性。

正月廿五的早上,建邺城来了一位将军,和一名校尉。

将军叫做陈三流,校尉是胡小五。

这两人一来就顶着正副团练使兼正副防御使的名头,拿着陆鸿亲笔所写的任命,直接就让顾综打开府库,提了一大笔钱粮,并且要了十几名文书胥吏,以及五百巡兵。

这些胥吏、兵员分成十几批,带着钱粮直接撒到建邺城下十县,当场征召城防军、团练,随招随发钱粮;并且贴出武举告示,定于二月初十,在建邺城举行武举大试,及第者查明身家底细,当场签发正八品至从九品告身,随军留用!

张贴文举告示的要求,也在差不多同一时刻,传到了顾综的手中。

其实这还是陆鸿当年在安东“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老办法,非有说一不二的权柄和便宜行事的方便不能用,二者缺一不可!

因为科举这种途径,乃是朝廷笼络人才的手段,假如任何一员地方首牧都能随意取用,官帽子丢给了地方,岂不是变成了天下分封?

那时候遍地皆是诸侯,朝廷有何力量可言?

顾综从来没想过这种办法,也没见过、听过有任何人敢随意使用这种手段,因此将文举暂且压着,眼看陈三流和胡小五两个“莽夫”,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倾力搅着这桩祸事,有心提醒阻止,思来想去却又不得其便。

盖因那陈三流将军每每见到他,都咧开一张大嘴,露出豁半片的门牙,那个不停手抚刀鞘的动作,好像在不断地提醒别人,他绝不是个好惹的脚色!

还有那位胡校尉,辞色之间倒像个读书人,也比陈将军客气稳重。他说话虽然很慢,对答之间总要抿着嘴想上一想,但是此人一开口就滴水不漏,辞锋谦逊之间透着强硬和锐利,反而让顾综觉得,这胡小五比陈三流还要难以对付……

好在顾综也不是个笨蛋,他的目的也绝不是要让陈三流、胡小五两人对自己服帖,而是要搞清楚,他们这么干,是他们自己的盘算,还是陆经略的授意。

如果是他们自己在搅这桩事情,那他就要派人向陆经略“举报”,或者说提醒。

如果是陆经略的授意……那他自然甚么也不用做,而且这两个人要钱要物,他这个大管家非但不能推三阻四,还要足数足量,支应得妥妥帖帖,方显诚意和本事……

好在建邺曾是南唐的首都,府库极为丰富,别说供给一个城防军、几千名不费钱的团练,就是这陈将军想要拉起一支十万人的队伍来,也尽够支撑三五个月之需!

顾综钱给的爽快,腿跑得勤快,眼见着十天不到,一张圆脸都渐渐显出了下巴尖儿的形状,也就在这个时候,陆经略打溧水回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