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话 叠肢葬(1 / 2)

加入书签

叠肢葬又名屈肢葬,是将人的四肢弯曲起来入葬的形式,至于采用哪种入葬方式,随地区和民族文化各有差异。有的是我们面前这样坐在土穴中,也有的埋在土中,更有的是在大缸或者陶瓮里,那样使尸体更接近于母腹中的胎儿。

我国从南到北都有叠肢葬群发现,这是研究青铜时代乃至石器时代末期,遥远先民部落中文化形式的重要考证。叠肢葬在葬俗中属特殊的一种形式,人们常常将它和叠层葬弄混,其实两种葬法有很大的不同,只差一个字,实际上相差甚远。

想到叠肢葬属于三千年前的殡葬形式,人们往往会认为这种葬法一定简单粗糙,实际则不然,叠肢葬对尸体的处理非常严格。

干尸张开的大口中,舌头萎缩成一块黑黝黝的肉揪,牙齿脱落殆尽只剩下牙床。丁晓东和小来都被吓了一跳,这种姿势就像这人死前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一般,死后千年还在哀嚎。

“道家管这个叫做‘仙蜕’”李立明轻声道。

名字好听,只是用来指干尸而已。《五杂俎·人部四》记载:‘仙蜕,余在武夷,见其二齿、发、手指,宛然如故,但枯槁耳’。

道家给人死后留下的干尸以仙蜕来命名,让人多少有点觉得有自夸的嫌疑。死就死了,还用个蜕字,让人们总是想到,道——升天做神仙。

李立明提起,我们才想到这下面是浮虚道观,如果这干尸和道观有关,叫它仙蜕倒是十分恰当。先前的青石刻画,让我们很直接的想到这干尸可能是古代先民留下,完全忽略了干尸和浮虚道观的联系。

“216的人能看出这里几千年前的山脉特征,难道就看不出来这是丹霞地貌吗?”李立明感叹道:“我们还是太嫩了”。

提到丹霞地貌的同时,李立明又念叨起了苏文,什么年少轻狂,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等等,我们都不爱听。脑子里不断地拼凑着丹霞地貌的特点,一路下来,所有看到的灰褐色胶状土层,灰白的山岩裂缝,这些都是红色砂砾岩层露在地表的特征。也许是埋在地下几百米的深度太久了,颜色有所改变,李立明也是看到了干尸,才把所有的细节一一理清的。

我们是根据尸骨出现,才找到了方向。而云秀他们却不是,216找到第一具尸骨所在的裂缝之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不然不会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冒然下到几百米的深度。

“泥巴下面有一层东西”丁晓东道。

回头看向干尸,炸开的胸前和肚子里,犹如沥青片的皮肉酥黑干瘪,外表的泥也碎裂成一片片的,在皮肉和泥巴中间,还能看到一点网状的东西。至于这种东西的的真正叫法,在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大家都相信古代的人们,一定会根据用途,给它一个合理的名字,处理尸体用的东西,肯定不是日常用的。我们只能用考古学上的统称,粗麻编织物来叫。

想到了仙蜕,那么先前看到方木桥也猜到了,仙人桥。我脑袋里一直在想,就差个仙函了,如果有随葬品,那就都齐了。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的看向干尸的脑后,至于几千年前修道求仙者到底是什么发誓不得而知,但是眼前的仙蜕古怪的发髻,两个骨卡分在两边,让我们很难把他和求仙修道的人联系在一起。两个骨卡貌似用动物的牙齿做成,中间磨成空的,线条流畅圆润,酷似飘落空中的水滴,极富动感,看起来很美观。

“这东西挺好看的啊”邵军道。

“呵呵,好看你就带走吧!”我道。邵军看了一眼干尸的大口,瞪大了眼睛,摇着头退后。

李立明用面前的几个土块,来了一场沙盘演示。较大的土块被他切开,用来比作入口的山峰,但只是放在面前,李立明陷入了沉思。

“这不像是被扒开的”丁晓东的引魂灯放在干尸的肚子前。外表裂开的泥层和粗麻编织物,还保持着放射状的样子,貌似有个东西由内而外出去了。人的胸腔由肋骨构成,肋骨的坚硬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干尸胸腔内却找不到肋骨。

李立明仍在思考,张春来笑着说:“他入定了”。

听到张春来的话,李立明回过神来,指着面前的土块轻声道:“你们看能不能是这种情况,首先在大地龟裂之时,整座山从中间裂开,然后裂开两半的山都在下沉,一半留在了大地裂缝的旁边,另一半沉入了地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