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章 出兵岭南(2 / 2)
总体来说,东瓯就是一个不同民族的是杂合体,人数大概有三四十万的样子,各个部落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藏在崇山峻岭之中虽然都统属于东越国王,但其实非常的松散,唯一相同的就是都不想被大秦征服。
但面对早已准备了十年的大秦,即便是有崇山峻岭和交织的河网阻隔,东越这些松散的部族还是无法阻挡,赵佗的五万大军和数千流氓军团如同野兽一般在山谷沟壑之中横冲直撞,在强大的武力压制下,大大小小的东越部族如同积雪遇上骄阳,瞬息之间便开始崩溃瓦解,就如同当年屠睢所说,大军碾压所至如同洪水席卷,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赵佗便攻掠大片疆域,兵分三路直指苍梧。
而几乎同时,王贲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也已经突入西瓯腹地,迅速攻占了漓江沿线之后然后快速往珠江沿线拓展,同样是在数千流氓军团的帮助下,沿途大量的西瓯部族抵抗不住或降或逃。
面对西瓯部族,王贲并没有乱杀无辜,而是收拢这些越族部落之后委任以部族首领君长之职继续统属各自部族,因此这些投降的越族部落在恐惧大秦军队凶悍的同时,也少了许多的怨愤和反抗,为了加快攻占岭南诸地的步伐,王贲甚至还让随军的长史和幕僚与这些君长交流之后,派出使者去和更多的越族部落接触交流,在强大的武力威胁和投降的君长使者的劝说下,很快就有大量的越族部落开始大规模的投降。
随着骆越,瓯越、瓯皑,且瓯等西瓯几大部族的先后投降和征服,到了五月初,珠江中上游的大量区域已经落入大秦军队的掌控之中,而东南方的赵佗任嚣等几支大军的也不断有战报传来,各自都击溃和招降诸多越族,兵锋直指当初预设的攻击目标,而速度最快的任嚣已经越过珠江逼近番禺,整个岭南诸地的越族已经人心惶惶,大量越族人开始四散而逃,许多越族的部族首领已经无法约束部众,数年的蚕食政策之后,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已经让岭南诸地的越族慢慢习惯了和大秦的小规模争斗,但面对突然而至的数十万凶悍大军,几乎所有的越族首领都感觉到了绝望,再加上到处都有各种优待招降的消息传来,许多抵抗比较强烈的越族部落之中也开始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人心开始慢慢瓦解。
而随着五路大军杀入岭南腹地,大量的舟船也开始通过灵渠进入漓江,然后顺着大大小小的河流开始往珠江流域拓展,源源不断的把军械粮草和医药补充给大秦军队,甚至还有许多舟船顺着珠江沿江而下直奔出海口,为沿途的赵佗任嚣大军也送去大量的补给,而当大秦的舟船出现在苍梧和番禺附近的时候,东瓯和诸多越族便知道大势已去。
大秦在越城岭附近修建人工河渠的事在岭南早已传播的沸沸扬扬,但所有的越族又毫无阻挡的办法,虽然也曾经有越族想要破坏,但寥寥数百上千人去偷袭,实无异于杯水车薪,还没等到靠近便被早已在岭南混的风生水起的流氓军团揍的满地找牙,更别说还有近十万驻守在越城岭和都庞岭的秦军,而且那十万修渠的民夫和刑徒也不是好惹的,手中的锄头铁锹都比越族手中破破烂烂的刀枪要锋利结实,更何况还有那开山炸石的太乙神雷,轰隆隆如同惊雷一般的爆炸声整整一年的时间几乎就没有断绝过,据被抓获去帮助修渠的越族人传播出来的消息,那太乙神雷每次爆炸,便如同天雷降临一般天摇地动,一座大山瞬息之间便会被炸的四分五裂,然后有大秦左相清河侯的仙奴随手一指,一条宽大的河渠便凭空出现……
在这个蛮荒而原始的年代,任何事情一旦和神仙扯上关系,各种说法马上就会变形走样。
加上不同部族不同人群之间口耳相传的,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描述之中加上各种不同的想法和猜测,因此即便是没有见过太乙神雷的人,也在宣传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只把太乙神雷宣扬的比天雷还要可怕百倍,因此灵渠修建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对于岭南越族的一种极大的心理威慑和精神攻击,因此在灵渠修建的这一年时间当中,越城岭南方许多越族要么被轰隆不断的太乙神雷的爆炸声吓的崩溃逃窜,要么早早便连滚带爬的跑到秦军的地盘上来投降,而当这些越族人在亲眼见识到了太乙神开山炸石的威力之后,也彻底的驯服下来。
实际上到了如今,因为灵渠的修建和炸药的大量使用,整个岭南诸地的越族已经处于了一种极度混乱的地步,因此也使得王贲指挥的大军轻松突入岭南诸地,而且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征服了大范围的区域,按照眼下的态势和不断传来的军报看来,征服东瓯西瓯等地最多只需要半年的时间,也许等到今年入冬,整个岭南诸地就会彻底纳入大秦的版图之中。
至于更加靠近后世越南的地方,王贲也没有想去继续染指,因为当初接受皇帝的任命执掌五岭大军扑灭项氏叛军的时候,王贲曾经亲自上门拜访过陈旭,而陈旭当时也猜想皇帝有了征服岭南的打算,因此给王贲讲解过岭南诸地的大致情形,收复后世的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基本上征服岭南的任务就算彻底完成,越南这个时候要比岭南更加原始荒蛮,虽然也有不少越族部落,但按照大秦如今的人口数量和国力来说,占领越南这种地方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即便是占领岭南这些地方朝堂的掌控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因此盲目的扩大地盘并不是大秦眼下的要务,发家致富和增长人口才是最重要的。
第1020章出兵岭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