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夫后天天吃瓜[七零] 第22节(2 / 2)
都月底了,距离下乡的日子也没多久。这个时候要下乡的也都报名了。给冯大妈家的两个儿子找对象这个事儿不容易。
回到家里,何玉燕就看到何母兴匆匆地拉着她,看桌上那一大桶饼干碎。
没错,就是包装饼干的时候,留下来的碎片。
“厂里这次的瑕疵品,你爸抢到了这么多。别看这饼干碎不好看,这可是正宗的牛奶饼干。”
第八食品厂生产的牛奶饼干货真价实,是用真牛奶做的,奶味特别浓。这种饼干放到供销社去卖,比普通的饼干要贵一毛钱。普通饼干5毛钱一斤,还得搭4两粮票。
第八食品厂的牛奶饼干则是要6毛钱一斤,再加5两粮票。毕竟牛奶饼干要用到牛奶,现在外头牛奶还要二毛八一斤呢!
这饼干平时买的人很多都是病人,或者需要营养的孩子。
厂里每个月都能清出一批瑕疵品,包括形状不好看的糕点、饼干碎、糖块碎片这些。作为给职工的福利,不止价格便宜,而且还不要票。
“别傻站着,赶紧过来挑些大块的装起来带回去。立冬这小伙子是真的不错,什么好东西都紧着你。这牛奶饼干别看形状不好看,但营养是实打实的。他出车那么辛苦,你给他准备些饼干就很不错。之前你爸好几次都没能抢到……”
家里条件一般,好的饼干买多的话,不止贵还得贴上很多粮票,确实吃不起。这次老何抢到这么多饼干,何母表示很满意。给了女儿一部分,剩下的可以给孙辈、以及老头子补补身体。
眼前的木桶装的饼干碎是真的很多,中间夹杂着些大块饼干。而何母已经开始把大块的挑出来,放在边上一个干净的牛皮纸袋里面。
搁在后世,这些饼干碎何玉燕是真的看不上。但在这个年代,饼干即使是碎的,那也是细粮,也是好东西。
何玉燕没有开口推辞,而是默默走过去,跟何母一起挑拣起来。心里暗暗决定,自己这边有啥好东西,一定要给父母留一份。这种沉默的关心,实在让何玉燕感动得眼眶热乎乎的。
母女两人的温情时刻持续了大概十多分钟,何玉燕就听到隔壁传来了激烈的争吵。
争吵声持续了大概几分钟,就听到靳大妈高声喊救命的声音。
何玉燕想了想,放下手上的事情想出去看看,就被何母给拦住了。
不等她说什么,走廊不少听到动静的邻居已经跑了过去。接着就看到靳大妈背着李丽丽从走廊匆匆走过,身后跟了不少人。
“妈不想你掺和到他们家的烂事里面。”
都是同一天出嫁的,自家女儿过得那么滋润。隔壁李丽丽之前那么高调,现在被男人丢在娘家不闻不问。人都是同情弱者的。这几天何母是看明白了,不少邻居虽然嘴碎,但也同情李丽丽的遭遇。
自家女儿要是掺和进去,轻则会被人拿来说嘴。重则可能会被道德绑架。反正哪种情况都不是好事。
“你大嫂、二嫂被我打发去附近的荒地摘野菜去了。她们要是在家,她们去可以,你却是不行的。”
理解何母的好意,何玉燕也没有多说其他。心里则是对于李丽丽的遭遇不知道该说啥好。
不过,不用何玉燕说啥。靳大妈在半个小时后春风满面地扶着李丽丽回来了。
因为那场面弄得太夸张,即使在家里,何玉燕也知道发生什么事情。
“怀上呢?”
何玉燕算了算时间,李丽丽结婚还没一个月呢!这就检查出来怀上了。
有着现代医学常识的何玉燕,想到李丽丽婚前的那些事儿,十分无语。时间线她是没法子推算出来的。但不少有经验的大妈已经猜到里面的事儿。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都带上了些暧昧。
好在,大伙儿也没有坏心。知道李丽丽这姑娘被丢在娘家这么多天,都觉得现在怀上了是好事。
果然,那头靳大妈把女儿送回家里。就急匆匆跑到楼下借电话去了。
周围其他大妈则是闲聊了起来。有说靳大妈这是跑去给包家打电话的。有说李丽丽这下可以母凭子贵了。
事情的走向十分出人意料。靳大妈离开大概十分钟后回来了。脸上那笑容就是瞎子,估计都能感觉到她的欢乐。
又过了大概半个小时,何玉燕就看到包力领着个凶巴巴的大妈经过走廊。
接着,隔壁就响起了靳大妈夸张的寒暄声音。
何玉燕听到这两家人再次亲热起来就觉得讽刺。
为了那点面子,先是对外乱喊高彩礼,往自己脸上贴金。接着虚构彩礼来讹诈。现在听到怀孕又变了一副嘴脸。
何母在一旁一直关注这件事情,现在忍不住庆幸:“幸好你当初没看上这包家人。”
“是啊!还是你有眼光。”
屋门是微微敞开的。谁要进来只要推开一点就行。何玉燕看向说话的人:“你来有什么事情吗?”
李丽丽眼神复杂地看向何玉燕,第一次觉得这人才是真的聪明。不过,现在她也不用害怕被抛弃了。
“我怀上了,虽然还不到一个月。但大夫说真的怀上了。”
何玉燕十分无语,搞不懂李丽丽,为什么每次都要来她跟前说这些莫名其妙的话。
“有了这个孩子,我会在包家过得很好的。”
李丽丽丢下这句话就准备离开。不过,何玉燕最后只给她回了一句:“包生儿子吗?”
最后,李丽丽是在靳大妈的欢送下,高高高兴兴跟着包家母子离开的。不少老大妈都说这是苦尽甘来,母凭子贵。
听得在屋里的何玉燕简直作呕。
刚她给丽丽说的那句话,不是她重男轻女。而是在包家那种地方,李丽丽这胎要不生个儿子,估计不会比现在的处境要好。
毕竟,那种人家不就是家里有个王位等着继承吗?
何玉燕不无讽刺地嘀咕了两句。
“别人家的事情你别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