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知行合一(2 / 2)
于是他便停下脚步,望着这年轻人笑语说道:“民无所守,当有所争,争守之间的转换,便是用政施治的重点,得于此也算是破题见知。你何方人士,循何途径入此待选?”
那年轻人听到这问话后更是一脸的受宠若惊,语调都激动的有些颤抖,忙不迭回答说道:“小民名刘行本,久从叔父居于汉中,大王入定南郑之年得归治下,其后入事府学,今年为府学所举得预待眩”
听到这年轻人所作的自我介绍,李泰才依稀记起这刘行本乃是刘璠的侄子,当年攻克南郑后,被李泰并其叔父刘璠一起带回了沔北。那时候荆州府学创设未久,也缺少足够的教课老师,便被塞进了府学中去。旁边担任院学主簿的学官许亨便也上前补充说道:“刘郎在学中考绩向来名列前茅,且对大王凡所传授体悟极深,学内许多生徒偶有感悟未及或失于片面者,也多寻刘郎请教解惑1
听到这话后,李泰望向这刘行本的眼神更露欣赏,拍拍他肩膀笑语道:“一己之知不谓真知,学而授于人,知而践于事。刘郎于学中甚有可观,希望来日在事也能有优异表现1
“一定勉力而为,不负大王所教1
刘行本听到这话后又连忙说道。
一堂课讲完之后,李泰并没有立即离开选人院,而是在学官许亨等几人陪同之下来到学院直堂中,了解一下学院的近况。
选人院的主事祭酒是李泰的堂兄李士元,他五个堂兄除了在职陇右的李匹之外,其余四个如今都在台府内外任职。
职事最高的便是担任荆州总管的李裒,而后便是担任江陵总管府长史的李捴,还有在台府担任祭酒的李士操。加上跟随周弘正等人编修江陵运来图书的李超,还有派往湘州的三弟李奥。
如今的陇西李氏李泰同辈的堂兄弟们,主打一个没有吃闲饭的,各按照才能、性情的不同而担任不同的职位,虽然并非人人皆处机要,但也都各有表现。
李士元也习惯了李泰隔一段时间便来选人院视察,在他还在给诸学徒们上课的时候便已经准备好了诸项需要汇报的内容,等李泰来到直堂后略作歇息寒暄,便开始将院务有条不紊的汇报起来。
“此月院中新增选人生徒一百零三员,总前计有在院选人一千三百六十五徒,食于公廨者两百六十三……”
选人院的招生规定放开比较宽,之前五月份的时候经过一次大考便招募了上千名选人,而在之后也陆续又有增加。许多之前不便参加、或者不愿参加的,看到选人院规模可观之后也都又纷纷加入进来,对此李泰也都授意接纳下来。
选人的增加就意味着台府的号召力和认同度在增加,否则不管搞什么都乏人回应,这独角戏可就不怎么好唱。因为入此的选人大多是自费,尽管生徒增加,但是办学的消耗却没有增加多少,反而多收了不少的学费。
当然,盈利也并不是办学的目的。选人院除了选拔人才,同样也承担着纠正和重塑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除了政令格式,还有经、史、律学、文学等科目的教学。至于教课所需要的教材,则就统统需要李泰审批完毕之后才能用于教学。
不过这项审批工作也是非常艰巨的,经书义理本就讲究微言大义,该要如何解读表达怎样的政治意图,许多大儒白首穷经尚且不能分辨清楚,更何况李泰这个本就与时代学术存在隔阂的后世灵魂。
面对这个问题,最合理的做法当然不是自己从头学起,把自己提高成为一个硕学鸿儒再与群众辨经,而是吸引另一批的学说,让他们彼此互相碰撞讲辨,从而提取对自身有利的学说内容。
讲到这一点,陇西李氏也算是比较有优势的。毕竟从他们先祖李暠开始便已经有经术家学的传承,近代还有李纲之父李琰之曾为北魏学术代表,起码是能做到对于南学有所吸收、有所批判。
但是面对南朝数百年间所构建起来的庞大繁芜的经义学术体系,单凭陇西李氏一家同样也是人单力薄,所以李泰自然想到了摇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