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朝廷改制(2 / 2)
“其六,兴办学庠。合并国子学和太学,凡六品以上官员子侄皆可入学;各州均需设立官学,招收有志于学之人。”“其七,轻徭薄役。除朝廷规定的税赋外,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租税和徭役以户籍为准;凡是州、郡、县以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适当减轻原有的杂税、徭役,赈济贫苦。”
“其八,发展商业。凡官府购置物资,皆到市场买卖,照价给钱,不得征调;不得征用百姓车牛,减少关卡繁杂税项,鼓励各地通商。”
八条念罢,朝堂上一片沉寂,琅琊王撑额不语。这八条奏疏多数触及到门阀士族的利益,特别是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都直接有损于门阀士族的利益。
尚书左仆射郗恢道:“刘太尉所陈八事,兹事体大,不宜仓促决定,应详加商议后再论。”
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刘裕也没想过抛出奏疏后就能得到众人同意。天子退朝,众人转至东堂,开始对刘裕所奏的《八项事宜疏》逐条商讨。
六月八日,刘裕的《八项事宜疏》出现在杨安玄的案头,郗恢的字气势浑厚刚劲,阴友齐的飘逸灵动,曾安的字迹工整端正,一丝不敬,见字如见人,杨安玄面前浮现几人的面容。
这三人是杨安玄在朝堂上最大的助力,但随着孟昶身死,刘毅败贬,刘裕升任太尉,朝堂门阀随风使舵,逐渐向刘裕靠近。
虽然郗恢是尚书左仆射,其实已无多少话语权,更不用说祠部尚书阴友齐,便连琅琊王司马德文对刘裕的决定亦难以反对,郗恢等人对杨安玄的助力越来越弱。反而是曾安与一批低阶官员关系密切,容易得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消息。
看罢刘裕所奏的八条,杨安玄暗自佩服,刘裕不愧被后人誉为定乱代兴之君,雄才大略,堪与秦皇汉武比肩。
从所奏八条来看,刘裕看到了晋室的积蔽所在,想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若是不论其最终的目的,这八条顺利施行应该能改善社会现状,让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得到生息,恢复晋室元气。
只是这八条触及门阀世族的利益,刘裕能否如愿还在两可之间。郗恢透露,琅琊王有意向各方镇刺史询问改制一事,他受不少门阀委托,请杨安玄向朝廷谏言缓行第二条和第三条。
从内心讲,杨安玄赞同刘裕的八条改制,自问没有刘裕这种义无反顾的决心,当然这与刘裕携伐南燕、灭卢循之威有关,包括琅琊王在内的朝堂大臣不敢出言反对。
将抄录的《八项事宜疏》分给王镇恶、辛何等人观看,杨安玄把郗恢让他谏言缓行第二、第三条的事说了说,问道:“诸公以为愚该不该谏言?”
礼曹掾向晋关切地道:“刘太尉这八项事虽切中要害,但操之过急,愚以为刺史应该向朝廷谏言,循序渐进才好。”
王镇恶笑道:“朝廷的旨意还未到,先不用急,等等再说。”杨安玄听懂王镇恶的意思,是等暗卫将京中风向探明。
杨安玄欣然道:“愚倒是有意借刘太尉行改制之机在雍州推行土断。”
向晋脸色一白,急声道:“杨刺史,土断影响甚大,还望三思而行。”
主簿钟援道:“此八事中整吏治、废苛法、办学庠、轻徭役、兴商业杨刺史已然施行,成果斐然,士族拥护百姓得益。至于举才需试要由朝廷决议,至于土断和裁官二事,仆以为暂不可行,以免人心动荡,生出事端。”
守从事郭辉拱手道:“刘太尉这八项事,土断、裁官、整吏、试才这四条有损于门阀世家。弘农杨氏乃上品门阀,与我等家族休戚与共,若主公赞同刘太尉改制,必然招天下门阀侧目,望主公谏言暂缓这四条改制。”
杨安玄心中暗叹,向晋、钟援等人出身门阀世家,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自然不愿看到士族受损。自家牢牢掌控雍州,提及土断尚且遭到僚属反对,可想而知刘裕在朝堂上的阻力有多大。
大堂上议论纷纷,多数人不赞同土断、裁官、试才等三事,杨安玄知道一时间也争不出结果,道:“此事不急,诸君先回去思量清楚,等朝廷问询的旨意颁至再做计较不迟。”
等到众人散去,王镇恶留了下来,对杨安玄道:“向晋等人顾及家族,不愿赞成土断等事,但主公当放眼天下,借此良机推行土断。不然若让刘太尉抢得先手,收复民心,主公再要南下便难了。”
杨安玄沉吟半晌,道:“雍兖司梁等地,门阀士族子弟占据大半官职,愚若强行土断裁官,定然引发反弹。愚有意在明后年北伐长安,此时宜静不宜动,若能顺利攻占长安,再携大胜之威推行土断不迟。”
王镇恶听杨安玄说起北伐,立时请命道:“主公曾答应让愚率军北伐,可不能食言。”
杨安玄笑道:“愚已写信给龙符、蒯恩、龄石、胡藩、安远等人,让他们在九月底前来襄阳,商议攻秦之事。”
王镇恶振奋地道:“愚十三岁离开长安,至今已二十五年矣,做梦都想着重归故里,多谢主公成全,愚定为主公夺取长安城,擒拿姚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