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1 / 2)
<dt class="tp"></dt>
<dt class="kw"></dt>
<dt class="rd"></dt>
公平!
就是最大的安民之举。
一旦有了偏移,定然会激起人心不满。
再一遇到有心人去挑唆,秦地内部很容易发生自乱。
当年逐客令下,秦国就发生了不小动乱,当时主要影响的是官吏,眼下影响的可是关中数百万人,这若是再爆发一次动乱,那影响可比逐客令时要剧烈的多。
若是波及到了军心,那更是乱国之举。
想到这。
扶苏眼中闪过一抹恼怒。
他眼下已反应过来,当时给自己说这些的官吏,多半不怀好心,亦或者是私心过重,想让自己代为传话,将这些消息传到朝中,继而让朝廷给老秦人予以优待,而这种优待往往会先落到官吏身上。
为谋求自己加官进爵,全然不顾朝廷死活。
这人当真该杀!
扶苏难得浮现一股杀意。
扶苏脸色的变化,嵇恒自看在眼中。
他微微摇头,扶苏对其中利害并没看透,不过他也不想多说。
扶苏深吸口气,压下心头戾气,作揖道:“除了关中青壮缺失严重,我在巡走地方时,还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黑恶情况。”
“官营作坊铸成的农具质量很低。”
“我在泾阳时,起初并未察觉,还是在离开时,见田地间有妇人抱怨,好奇之下去询问,这才知晓到其中黑恶。”
“官营作坊生产的农具根本支撑不起一次春耕。”
“稍加耕作,就容易断裂。”
“我最初在听闻这些抱怨时,只以为是这妇人买到了不合格的铁器农具,但在细问之下才知,官营的农具大多都是这般质量,那些耒耜我更是亲眼去看过,表面十分的粗糙,硬度还不如寻常石制的。”
“大秦对农具十分重视。”
“铁制农具坚硬锋利又轻巧,可以极大提升耕种效率,一直为朝廷推广,这些年地方也渐渐淘汰了原本的木制、石制或者骨制,转而使用起了铁制,这也是为何大秦口赋这般重,民众尚且还能勉力维系的原因。”
“地方的粮食产量是有一定提升的。”
“这也是铁器的效用。”
“大秦的生铁产量一直都不算高。”
“即便如此,大秦每年生产的生铁,除了供给军队,大多都用在了农具上。”
“为的就是给民提高耕种效率。”
“但我怎么都想不到,官府提供给民众的铁器会这么粗劣。”
“几十万钧的生铁就铸出了这些破烂?!”
“简直是丧心病狂。”
说到这。
扶苏双拳紧握,眼中满是愤怒。
他是真怒了。
若大秦的锻造技术就这般粗糙,他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但大秦的锻造技术远比展现的要好,大秦还施行的‘物勒工名’制,这般粗制滥造的农具,只要为官府发现一次,理应直接给予处罚,追究他们的诈巧之情。
但官府并未惩治过一次。
足见其中黑恶。
只是在愤怒之后,扶苏不由轻叹一声,道:“我本以为是官府失职,但在栎阳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官府并未失职。”
“究其根本是官府标准的问题。”
“大秦铁制农具的标准,已近三十年未做过改变,官府对铁制农具的标准,用的还是三十年前的标准,整整三十年,大秦的铁器制作工艺早就不知提升了多少,却还用着过去的标准,这又岂能制造出精良的铁制农具?”
“我曾去询问过原因。”
“一方面大秦的工匠是‘工’籍,几乎都是世袭。”
“大部分工匠都不会选择将自己的技术倾囊教授给外人,而工匠本身又分外强调专业技术跟实践经验,一旦优秀工匠的后人没有父辈那般的能力,铸造器物的质量自然会下降。”
“为了避免自己后人考核不过,继而受到官府的责罚,故这些工匠一直维持低标准。”
“二来官商勾结严重。”
“大秦的冶铁业并不算先进。”
“为了满足天下需求,也为了更好推广铁制耕具。”
“朝廷便特许商贾参与经营。”
“因为官营铁制农具质量低下,几乎用不了多少次,就会出行一定程度的损坏,严重耽误农时,地方黔首只能选择购买商贾的高价农具,商贾过去就借此赚取暴利,而朝廷负责监管的啬夫官员,很多都为商贾贿赂,故对官营情况视而不见。”
“任由一群备位充数的人充斥着官营作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