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节(1 / 2)
<dt class="tp"></dt>
<dt class="kw"></dt>
<dt class="rd"></dt>
不过若是上对下就不用‘敢’了。
而是直接‘告’、‘谓’、‘下’、‘却’。
结尾则是换成‘它如律令’。
扶苏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并无纰漏跟遗错,也是直接放到了一旁,又重新取出一份竹简,再度书写起来,而这一份公文,他却是要写求贤令,只是对于求贤令如何写,扶苏还是没太多头绪。
大秦储君扶苏告天下之士:
秦定六国,一天下,不封建诸侯而力行郡县制,实为华夏一体昌盛大出于天下也。
然则。
华夏裂土分治渊源长久,天下大战方休,万民尸骨未寒,扶苏身为大秦储君,安能弃天下安宁于不顾?今有六国复辟势力,携旧制歪风,不思时势之变,不思人民之安居乐业,唯念复古复辟之旧说,在野鼓噪诸侯制,勾连居心士人,既不奉公,更不守法,枉负经世之才能。
昔日大秦先祖曾颁布求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今扶苏意欲效仿先祖。
然扶苏智短,不知如何开口,只能引用昔日李斯丞相所言。
地广者粟多,国大者才众。
是以泰山不让抔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故此,凡愿忠秦之事,建秦之功,为秦谋事者,皆可入扶苏之储君府,为官为吏,扶苏人微言轻,却也知晓,关东人才紧缺,绝不会将关东之才,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
扶苏所求贤士,不重出身,不重门第,唯重才能。
扶苏之愿,便是仕秦之士,能严明法令。
扶苏不私天下,亦不容任何人行私天下之举,尔等若是知法犯法,扶苏定会严惩不贷。
大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夏。
当把这份求贤令写完,扶苏心中其实很是忐忑。
他只是一个储君。
却意欲在天下颁布求贤令。
这属实是不敬。
因而扶苏根本不敢言秦孝公所说共治秦国、分享秦国的话,只能说入自己的储君府,望着这份求贤令,扶苏也不由苦笑一声,嵇恒这一番操作,可是将他架在了火上。
虽然心中很是不安,但扶苏依旧坚定下来。
正如嵇恒所说,眼下始皇巡行这段时间,是大秦这几年难得的安宁期,若是不在此时抓紧时间,多做一些事情,等到始皇巡行归来,地方再度回归原样,想再做这番动作,难度可就大不少了。
也很难为人相信。
而且……
这次是始皇主动通知‘更法’。
嵇恒的建议,未尝没有始皇的想法。
想到这。
扶苏心中稍安。
他将求贤令的竹简放到火上炙烤一番,等到上面墨迹全部干涸,这才小心翼翼的卷上,用一根绳索将竹简牢牢套住,盖上了自己的印泥,这文书涉及面很大,决不能提前为外界洞悉。
等将一切做完,扶苏依旧没有休息。
他在思索如何提拔萧何等人。
正常而言,这是始皇需考虑的事,只是如今扶苏也开始上心了。
他第一反应其实是想将萧何等人提拔到朝廷来的,而且萧何之前本就被多次举荐,只是为萧何拒绝了,眼下将萧何提拔上来,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在考虑一阵之后,扶苏放弃了这个念头。
非是不能。
而是没有这个必要。
像萧何这般的官员注定是少数。
就算提拔上来,对朝廷局势影响也不大,还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且萧何之前就曾多次拒绝,这就足以看出萧何对于被提拔是不情愿的,眼下强行提拔,反倒会适得其反,还不如就将萧何等人安置在地方,让他们在地方做出一些成绩,到时再提拔也顺理成章。
不过。
扶苏已非之前那么稚嫩。
他已清楚的知晓,自己当初执着选用六地官吏,其实给自己落下很大口舌,眼下他已清楚,就算自己要提拔关东官吏,也当同时提拔一些关中官吏,两者最好近乎持平,都要兼具考虑到。
想到这。
扶苏再度取出一份空白竹简。
他虽有此心思,但也准备给萧何等人说一声,以免让他们生出误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