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节(2 / 2)

加入书签

因为来到青州的士族们,没有一个人是女人,士族本身也不可能是女人。

因为他们会恐惧自己的地位遭到女人的冲击,当他们意识到女人的治理才能竟然不比男人差,或者说,当霍思城让他们意识到,女人竟然也算人之后,他们就开始恐惧,恐惧自己作为士族的地位将要遭到女人的冲击,他们不难想象,如果他们进入百家学宫,如果他们不能把女人们踩到脚下,那就是他们被女人踩在脚下。

这是士族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才会犹犹豫豫,上门投靠也故作矜持。

他们需要这种矜持和骄傲来打败女人,更需要这种矜持和骄傲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但是十一月十五日,第一个百家学宫的男人上台了。

这个人叫霍升,被记入圣人碑的人之一,也是霍纸的发明者。

等江南的士子来到临淄之后,人们对霍升这个名字被记入圣人碑就再没有了异议。

因为霍纸已经在淮南贸易城的帮助下,快要卖遍全国了。

竹简仍然存在于某些偏僻不与外界沟通的地区,但是只要霍纸能到达的地方,在用过便宜.大张.方便.好用的霍纸之后,没有人能拒绝霍纸。

在霍纸面前,同样作为文明载体的竹简和绢帛不堪一击。

作为改良纸张的最大功臣,蔡侯之名在圣人碑上是无人有异议的。

而作为在蔡侯纸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造纸技术,进一步降低纸张的价格和成本的人,在人们心里,霍升的功绩是可以和蔡侯相提并论的。

作为第一个亮相的男人,霍升也和之前出场的百家学宫的女老师们一样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而霍升的出现,也再次让霍纸在临淄火了一把。

霍纸变得更加为人所知了。

在大多数士子们的一致认同和称赞下,连从未听过霍纸,对纸张使用具有巨大偏见的士子,也开始尝试使用霍纸了。

而这一用,霍纸就像过去的几年在大江南北俘获无数人的心一样,迅速俘获了其余士子们的心。

第二个上场的人,他还是姓霍,他的名字叫霍满。

圣人碑上写着他创造了活字印刷。

人们此时已经有了刻碑拓印的意识,但是印刷却还没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人们对印刷这两个字完全就是陌生的,完全没有印刷的概念。

所以没有人知道霍满到底何德何能,能够进入圣人碑,人们都认为,他是凭姓霍进入圣人碑的。

但是这一天,霍满带着一本书,登上了台。

它的名字很普通,也有很多人都知道它了,它的名字叫《拼音字典》。

霍满说,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最大的作用在于,他使书籍的复制变得容易了。

“去年一年,我们印刷了三万八千本《拼音字典》。”

“这代表着,去年有三万八千人得到了这本书。”

“《拼音字典》是一本工具书,它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识文断字,不管你有多么蠢笨,只要有了这本书,学会了拼音字典的使用方式,那你就能识字,即使你记不住所有字,但是只要你会用这本书,只要你认识拼音,那你就会识字,认识这本字典上记载的所有字。”

“所以,去年得到这本书的三万八千人,他们都靠着这本书,识文认字了。”

“《拼音字典》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是王若彩和霍思城两人为妇好书院的学生和江北子民识字准备的。江北治下所有人家,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一本《拼音字典》,每一家人,都至少有一个人识字。”

“这是《拼音字典》的功劳。而活字印刷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足够多本《拼音字典》。”

“从活字印刷被发明出来以来,我们靠这项技术已经制造了三十五万本《拼音字典》。”

“这代表着,至少有三十五万人看过这本书,有三十五万人可以靠着这本书识文断字了。”

第218章晋江文学城首发

如果说,霍升带着霍纸登台让士人们对百家学宫的实力更加信服了的话。

那霍满就让百家学宫成为一块闪着宝光.闪耀动人的无上去处。

只要意识到活字印刷,或者说,拥有一年印刷三万多册《拼音字典》能力的百家学宫手里掌握着多么大的能量,谁都无法拒绝这样一份诱.惑。

这代表着写着自己名字的书籍可以被无数人拜读,自己的思想可以被无数人知道。

士族是汉人中最残忍的一个群体,但也是最天真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残忍在于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己依靠愚民获得的优渥生活,无所不用其极地剥夺真正的文明创造者的话语权,让最辛苦付出最多的人获得最少的殊荣,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而他们天真的地方在于,即使是这样无耻的他们,也希望得到那些贱民们的称赞,希望自己用来玩弄治理那些贱民的思想可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配合。

越是骄傲,越是自恃才华的人越是如此,他们生性骄傲,认为文人相轻,士人太少,只有征服数量最多的乡野之人,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来。

他们虽然统治且玩弄普通百姓,却希望获得更多普通百姓的支持和认同。

像孔孟.老庄.墨韩商鞅一样,为人治世的思想被无数人认同.传唱.继承,是为士的最高理想。

如果是过往,那就需要像孔孟老庄一样拥有绝顶的才华和恰到好处的运气,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才华和名声不被埋没。

需知汉文明泱泱千年,有才能的人何其多,可最终能将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展示出来给世人看的人又何其稀少,而最终经过了考验,能在历史的书卷上留下一点点痕迹的人,就更少了。

属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文人们仍然怀念它。

因为他们很难再找到那样的机会在天下人面前扬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