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蕃军(完)(1 / 2)

加入书签

郑屠736-736,蕃军(完)

为此,郑飞先是连发了三道命令以定军心,

第一,下令天道军全军,谁都不可以做出丝毫侮辱辽、夏降军的言语举止,谁若敢抗令必严惩不贷。

第二,全力保障辽、夏降军的供应,最起码能吃饱喝足穿暖。

第三,保障辽夏降军中的在此战中致伤致残的士兵的救治。

这三条命令一下,辽夏降军中躁动不安的现象顿时缓解了不少,尤其是那些伤残的降兵,这些伤残的降兵自从跟着大军投降后,他们的恐惧要比别的降兵大得多,因为他们大多都已失去或暂时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有些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也就是完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若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在抓到像这种连苦力都当不了的伤残俘虏时,就算不是在战事特别紧张的特殊时期,他们往往也会选择杀掉这些俘虏,就算不杀掉,也会遗弃掉,任其自生自灭,这么做既省却了分出人手去看管俘虏,也节省了粮草与药品,在物资匮乏紧张的古代战争中是常有的现象,所以他们自从投降后就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时刻担心自己会被“处理掉”。

如今一看不但没被“处理”掉,还得到了良好的救治与照顾,对这些伤残的俘虏来说无异于天降隆恩,虽不至于说是感动的痛哭流涕,却也对天道军的好感骤然提升,

而这样的景象落在人数更多的健康降军眼中,也令他们安心了不少,试想,连一群废人都没有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这些健健康康的,既可以帮着打仗,也能当苦力的还能亏到哪去?

紧接着,郑飞就将朱武、吴用、王进、庞万春、花荣等绝对信得过的人全都召集起来,连夜共商如何让这几十万降军彻底归降,

众人各抒己见,方案各有千秋,而最令郑飞动心的,则是花荣的想法,

花荣以他曾亲去辽国征战的所见所闻认为,解决辽、夏降军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首先分化他们,淡化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国家,同一支军队的感觉,让他们无法再形成合力,这样才好掌控。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内部彼此之间形成制约力。

具体实施起来,首先,辽夏两军并不全都是由契丹人与党项人组成的,其中还有大量的汉人、吐谷浑人、铁骊人、渤海人、回鹘人、吐蕃人等等人种,这些人种在辽夏两国内都是二等甚至三等四等的人种,备受欺压,就算参了军为国效力,也改变不了这种命运,一般都是拿来当作灰使用,拿最少的军饷,干最要命的活,这些人早已是心存不满,对本为祖国的辽夏两国的感情也最薄弱,尤其是这些人的人数还不少,辽军之中除契丹人外就有近十万人汉人与其他少数蕃族等,夏军之中除党项人外也有四万汉人与吐蕃人等,若要分化辽夏两军,可以先从他们身上着手,利用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公平对待的愿望,和他们对契丹人与党项人的宿怨与仇恨,让他们成为制约契丹人与党项人的力量。

其次,契丹人与党项人都是传统的马上民族,本不需要什么训练就可以当作骑兵来用,作用巨大,所以最好是别拆散他们,仍旧当作一个整体来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制约他们,相反,这恰恰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就是将他们彻底打乱编制,重新组合,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军队,人数不用太多,也不用太少,一万人就差不多,然后对他们单独计算军功,让他们在内部形成竞争,彼此制约。

花荣的想法得到了郑飞与众人的一致赞同,朱武也进行了补充,朱武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分化与招降辽夏两军,有一个原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那就是两个字,公平!

也就是无论是天道军、汉人、契丹人,还是党项人、渤海人等等所有人种,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军规法度,谁都不能逾越雷池一步,谁若敢违反,就要秉公处理。

不只军法,任何事情都要公平处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并且赏罚的标准也要完全一样,绝不能因为他是汉人就能被高看一眼,是契丹人或党项人就要吃哑巴亏,不公平的对待就会激化矛盾,就像是汉人、铁骊人、回鹘人等在辽夏两国内的遭遇一样,公平的对待才能安抚人心。

并且公平的对待还有一个隐形的好处,因为这一次招降这几十万异族降军,也可以看成是统帅平定天下大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实现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先奏,若最终真的能实现汉胡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模糊民族界限,为民族大融合提供条件!

庞万春也认为……,

吴用补充说……,

王进也说……,

最终郑飞总结道……,

就这样,经过众人的集体智慧,最终的实施方案出炉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