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26节(2 / 2)

加入书签

西北战略中,最重要的兵种还是骑兵,最关键的资源,自然是马匹。

从嘉峪关到叶尔羌腹地,征途近万里,且大多都是戈壁草原,乃至沙漠,又是远离后方,一人双马都显不足,历史上清廷征讨准噶尔,甚至达到一人四马。

除此之外,后勤补给的转运也是大问题,军队全面火器化、职业化以后,相较于过往,对补给线的依赖和需求,也就远胜以往。

好在经过第一个五年规划以后,明廷财政盈余已经相当可观,银行和国债系统的良好运转,能够动员出来的军费预算今非昔比。

按照枢密院的事先策划,整场军事行动大约要消耗一千万元以上的军事预算,持续两到三年。

这个数字比之前东南亚战争还要大得多

但朱由榔明白已经相当划算了,总比后世清廷那样,用三代人来填补。

能在五到十年内解决西域和漠北问题,就非常不错了。

诏书下达后,战争的消息传达出去,不仅没有引发恐慌,反而引起了无数兵将、官员、商人伺机而动,闻到了建功立业和攫取利润了气味。

第79章 启征(上)

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城外

一座座整齐的营房沿着黄河岸排开密密麻麻的军士,在将佐们的组织下,就地宿营,生火做饭。

就在一个多月前,来自南直隶的数万御前军,向北行军,抵达河南,名义上是一次演习。

数万人从南直隶的江北大营,到河南开封,近三千里的距离,在过去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不到一个月,平均每天行军八十里以上。

毕竟过去万人以上的大队,平均每天能行军五十里,就算精锐了。

御前后军,是第三次军改后,除了御前中军外,第二支开始整编的部队。

整编后的御前军,每军只保留了三个师,但全师人员增加了四分之一

其次,在收复北方后,军队最大的变化就是骡马化

从过去只在师一级设立一个马营不同,现在整编后的明军,每师骡马和人员比例可以将近一比二。

以后军为例,每师分配有战马两千余,骡驴、驮马、挽马四千余。

这样能显着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许多碍事的随军辎重补给,都能通过这些骡马驮运随行,从而让原本需要抽出大量人员转运辎重的军队,可以把更多精力投注在作战上。

第一师,第三标,第八哨驻地

姜平看着眼前成群结队从黄河北面运过来的骡子和挽马,连忙和战友们一起安排进临时修建的马厩。

这已经是第二批了

在南直隶他们刚开拔时,就运过来数千头牲畜,到了河南这,又补充第二次,是从河北、山西那边入口的蒙古马。

虽然整个漠南草原,每年产出的成年马匹数量庞大,但真正堪用为战马的,不到五分之一,不过其余淘汰下来的,却也能训练为驮挽马。

等到了陕西,他们还会补充第三批,从青海方向来的河曲马

最后,人马比例要达到一比一以上,才能保证在往西域的路程中,不至于丧失机动性。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至少需要三万匹,按照现在的行情,每匹驮马折价四十五元左右,这些牲畜价值一百四十万以上。

而花费最大的还不是马骡本身,而是这些人马的辎重和粮草补给,千里馈粮,日费斗金,每日消耗的粮豆,都是天文数字。

在南直隶时还好,一旦到了北方,顷刻间就让河南布政使司的担子重了起来。

现在河南全省的户口,也不到百万,突然多出这么多嘴,自然很麻烦。

好在事前,朝廷已经从湖广调了十五万石的储备过来。

“姜平,这是你们哨的,十匹骡子,十一匹驮马,清点好拉走”

一名身着甲胄,却头戴无翼乌纱的官员,拿着账簿勾勾画画,头也不抬的对姜平道。

新军编制,师、协、标、营均设有辎务处,长官为辎务参事和主簿,负责后勤调运分配。

姜平带着两三亲卒,把这些个马骡一一检查,确认无误后,拉回营地临时修建起来的马厩。

就在此时,黄河北岸,隔着营地相望,一股烟尘渐起,嘈杂人喊马嘶。伴随着黄河水涛,依稀可闻,远远便能瞅见旗帜人影。

军中熟悉阵战的老卒,立马就能分辨出,这是大股骑兵的动静。

正在将马骡入厩的姜平等人见状,不禁讨论起来

这里是河南腹地,当然不可能是敌骑,那大概率就是要跟随他们一同西征的友军了。但姜平不禁奇怪

“看这旗号,不太像是御前军的编制吧?”

御前军作为当年北伐主力光复军改编,建军已有十数年,久经战阵,纪律俨然,就算是马营骑兵行军,也向来阵列分明,而眼前这股骑兵,要散乱得多,而且用于传令的金鼓,也与明军不同,更似以前的清军八旗。

身旁略知实情的队正撇撇嘴回答道

“听说是从辽宁调来的鞑子,好几千呢。”

“鞑子?”

姜平有些懵,怎么这西征还有鞑子的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