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了解了我去日本留学的来龙去脉(1 / 2)
<p>在车上,向司机了解了一点儿要去日本的情况,加之后来所知道的。才知道大致是这样:
日本有位叫内山正熊的先生,早年在法国留学,学成后回到了日本的庆应大学(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在日本的大学中要排第二位)做教授,三年前退休,无事可干,他不愿意闲着,因为是学法律的,也想为世界和平做点贡献,总为日本侵略过中国心存内疚,想免费为中国留学生建个“私塾”,他当然当校长。
有一次坐火车和熟人聊起这个打算,正巧邻座的一位人士听到后也表示赞同,他是谁呢,是日本三重县大内山村的村长乾韶二先生。这个大内山村不简单,级别并不像是中国的乡村那样,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这个村应当是中国的省以下直辖县的级别。村子人口不多,几万人,但游泳池、带地板的体育馆、村历史博物馆都有,这可在中国那时是省级了,这个村子的主产是牛奶,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当时不错,借着内山先生想为招收中国留学生建个“私塾”的念头,他很有经济头脑,感到可以大做“大内山村”牌牛奶的广告,这个“大内山塾”一些中国人愿意和鲁迅时代的“内山书店”联系起来,其实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就愿意提供地方供他建学校,一切费用全免,而且可以无偿供应牛奶。大内山村和内山先生的名字又有些巧合,是大的内山之意,这样内山先生完全同意,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他从他的学生那里征集了上亿元的日元建立了这所学校大内山塾(私塾)。
“私塾”这个名称是从古代的中国来的,孔夫子办的就是私塾,鲁迅小时候读的也是私塾,内山先生也办“私塾”,以期为他出名。那么他办学的钱是从哪儿来呢?他是庆应大学退休的著名教授,这所大学在日本是有名的“富二代”大学,不仅要求学费高,而且全是有钱人家的子女才能上得起这所大学,有些和他关系很好的学生当上了日本著名企业的老板,也不乏对中国有好感的,愿意给他们的老师投资,帮他建这个免费无偿为中国的优秀青年培养人才的学校。
从八三年开始内山先生就委托中国教育部在全国遴选可以派出的中国留学生。中国教育部给出国留学的青年开出的条件是:要大学毕业、党员、已婚、三十左右岁、相貌堂堂,后来黑龙江省又加上了必须是男的。这哪是出国留学,这样的条件很少人具备,和皇帝选驸马爷还差不多,当然驸马爷不会要已婚的,就这样招了一期。这期留学生毕业回国后,他看中国学生质量不错,也省心。所以打算要继续再招八五年的一期,每年全国仅不到十个人,一切费用全免,每月还给三万日元的零用钱,当时合人民币五百多元!
那时中国日本关系很好,八三年、八四年胡耀邦总书记感到日本人虽然侵略过中国,但那是上层军阀的事,现在的日本人民也非常反对,所以为了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热情地邀请日本三千青年来中国访问。是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意味像相隔如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宽),几千年来友好相处(但古代中国的元朝打过日本,要不是来场台风,可能日本早就是中国的了,这个台风日本叫它“神风”,二战末期日本的“神风”敢死队就以它命名),两个邻居还互相闹架呢(就看家长的水平高低),况且中日两国是永远也搬不了家的邻居,还是友一些好。那年,中国还出了《中日两国青年友好联欢》的邮票,有古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画像,日本三千青年来到中国的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友好参观访问,那时的中日友好达到了一百多年来的顶点。日本也早在几年前宣布给了中国每年很多钱的无息贷款,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帮助很大。
那年,国家给了黑龙江省高教局一九八五年留学的四个名额,高教局又分给了大学和中专各两个,都是选刚刚毕业地大学生。那时出国留学的名额很少,我国都是要先政审预备着,各方面条件符合了,最后再经过考试,就行了。高教局的戴处长(女,外事办的)和我校的徐积会老师是同学,他们很熟悉,这就扯上了关系。最近,徐积会老师上省高教局办事。
戴处长见了他问:“你们林校有没有符合这种条件的人啊?在全省先挑了一遍,符合条件的人很稀少”,
徐积会一看,这种条件的确很难,全省也找遍了,他一想你是小瞧我们林校啊。想了想不是我们学校的黄钧就够这样的条件啊。
就说:“有是有但很少,是真的吗,这能出国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