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和家人爬泰山(2 / 2)

加入书签

这年家里还买了一台vd,可以看影碟和唱歌,年末还添置了一台二十九吋的“高路华”大彩电,把我用了近十五年的日本带来的“jv”遥控彩电淘汰了,这大彩电也好看,我们全家在一起乐融融地观看着。这一年,我弟弟和他婶俩人去北京旅游,还带上了儿子。哦,对了,这年他俩这是婚后首次出去旅游,也是我儿子第一次去北京,他们这一次玩的很高兴,儿子还带回来一张“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照片,是首次去了北京游玩。这是有史以来我们家最平静的一年,儿子还带回了已经成为了“好汉”的由长城的旅游部门颁发的证书,头上还扎着一个红头箍儿,真是兴高采烈地回来了。

“十月一日”国庆节,我们一家三口,还专程爬了泰山。这座离我们不远的著名文化之山,在这之前我已经爬过两次了,这是第一次领着全家来,过去我是坐车到“南天门”后才开始爬的,实际上那不叫爬泰山了。

这次是和妻儿一起去,我虽不愿意耗费体力,但也是精神抖擞、重展雄风,要从开始一步一步地上去。我们从红庙起步,有一小片松柏,据说这叫做“五大夫松”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这就是五大夫松了。我们开始爬阶上行,秋季的泰山是植物多多,更有独特的景色。瞧!河里的鱼儿也朝我们摇了摇尾巴,树上的知了与喜鹊正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对歌呢!麻雀们一忽儿起,一忽儿散开,像一串串不听话的音符,不停换着曲子,花朵好像听着听着也伴着歌声舞动起自己的彩裙来了!

我们走了一会儿,“泰山石刻”就渐渐地出现了。泰山石刻展示了多彩的泰山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具人文价值。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接踵而至,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石刻资源。泰山周边地区,伴随着泰山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大量石刻,可以说,泰山就是一座中国石刻文化的博物馆。因此,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华泰山发展史、研究中国书法镌刻艺术、研究自然与文化的交相辉映,都不能不研究泰山石刻,泰山石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完全,体现了古代石刻的方方面面。同时成为石刻和研究的绝好材料,其文字内容中记载了近两千年中泰山地区的历史变迁、人文风貌,并含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与文学艺术资料。泰山石刻不仅体现了泰山文化的深邃内涵,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在一个大石壁前,我们迎面看到两个红色的大字,用石刻写道:“虫二”,就琢磨了一会儿,也没想起个所以然来。据说很多人也是这样,最后有一位名人把它解释为是“风月”无边的意思,也对,把风月的边去掉,那个风字按古代的写法就念“虫”字了。还看了“果然”二字,为康熙甲午年所写.此题刻在岱顶平顶峰北侧石壁上。意思是什么也就不知道了,还看到了“雄峙天东”题词碑。这样的石刻不胜枚举,但都有着历史的含义。

到了十八盘,坡度更陡了,我累的连呼带喘地爬着陡峭的山梯。儿子和郝淑珍倒是跑前跑后,大气不喘地来回一边走一边玩,边玩边爬山,最后几十个台阶,我是几乎无能为继了,儿子跑了过来,和妻子一边搀了我一只胳膊,勉强把我(当时体重二百一十五斤)搀扶上了泰山,终于到了玉皇顶。

天快黑了,我们三人往东边走了走,我说,我们要在上面住,也好第二天去玉皇顶东边看日出,山上那么多人,记得那天有六万人,好像中国人都跑到这座只有一千五百米的高山上来了。泰山由于在内地几乎是孤零零的一座高山,可以从山顶遥望东海,自古以来,历代封建君王(连秦始皇都来)都在这座山峰上祭拜上天,期望上天保佑他的王朝,他的臣民平平安安地存在下去。

我们在山顶离各朝代的祭拜处也不太远,但山顶上的住处也已爆满,这住处有是有,但是一个位近三百元,我们去看了后,铺也是脏兮兮的,我看也是太贵了,不住也罢。秋天的泰山顶上夜间也非常寒冷,也是凉飕飕德,白天是一身短行头倒还可以,半夜只能人挤人地靠在一起冷得打颤了。

“挤呀挤呀挤香油”,我又想起幼儿时的儿歌了。一问夜间租一件军大衣也要四十元钱,这是明火执仗啊。我们也不管花钱是多么大方了,花就花点吧,三人就租来了两件披在身上凑和了,就这样度过了泰山顶上的。第二天清晨不到六点,天还蒙蒙亮,我们就打起精神醒来向东方日出的地方去了。

我们睡眼惺忪地朝东面走去,这时已人山人海,尤其是东面那块写着“天下第一山”的石碑旁,这时人们也不顾欣赏那块名人咏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了,只会人挤人地争相看着日出。但也只能看看大家的后脑勺,看山下的茫茫林海。我倒是也无心看那个,只好盼着我儿子他娘俩看完结束。

经过了两天的泰山旅游,我们全家三人就这样回来在山上坐了缆车,直到了中天门,然后班师回朝,回家了事,这次难得的泰山之游就此终了。

</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