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又调回总部工作了两年(1 / 1)

加入书签

这样,我又回到了胶东半岛的总部工作了。ggaawwx

此时,已是二零零零年的年末,公司的ppr管开始大批生产出来,各地的正在紧张的开始进行,而我这个部门只是刚刚建立起来,看上去就是一个空架子,也就十来个人而已,好在大家还是有一些实际经验。而我天天忙于制定中心营业室的规章制度,什么岗位责任制,招聘人员。我手下只有一名主管,他姓崔,一个大学毕业刚一年的小伙子,个子不太高,人很聪明,很能干,每天接受各区的订单,领仓管员忙于发货。

现在,公司已在全国的三十来个省、市、自治区铺下了点,各个点均是小区派有经理,四五个点一大区为总经理,我这里负责向全国各地的发货和陆续派出仓管员。这中心营业室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往各大区发货。几乎天天由大货车通往全国各地。公司的生产任务也是由中心营业室根据各地的需求制定计划,再发给生产部门来完成。大家看摊子铺的多么大,连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也设置了小区,而且每个小区要有公司、宿舍和财务、仓库等。我们老板也是有着雄心大志,要在全国一起上,反正手里又有钱,又在招聘大批人才。那时我们这些人才也颇受当地人的特殊尊重,每逢公司一开大会,总裁的父亲就在会场里大声对本地的职工吆喝,大家要让人才们先坐,要让着人才啊!公司初期赔上的钱要比产品的钱多的多,在初期公司虽然招聘了很多人才,资历一看都不错,全国各地的都有,基本上都是大学文凭,可真正有实际经验和经过磨练的人员少之又少。

在冬天,营销部又新招聘了一位算是有经验的人,此人小我五六岁,是我同届的大学生,他也是饱经过生活的艰辛,有过很多经验。早年曾去过俄罗斯闯荡,就是那几年中国人大批去前苏联那会儿,九十年代中期一些人在苏联发现了商机,很多人就往那里倒中国的轻工产品。记得那时正在倒轻工产品之类的商品,在俄罗斯就赚了大钱,于是大批人纷纷就坐着北京到莫斯科的直达列车去前苏联倒这类商品,那时,俄罗斯也是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我们还叫苏联。他们也没有能力来投资轻工产品,俄罗斯低廉的物价和偏重重工业的现状,使那时在苏联做生意的中国人个个成了“款爷”。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倒爷中间流行一句调侃的话:中国人走遍全世界,只有在俄罗斯才活得像个人样!那时莫斯科至北京的火车票仅仅约合五美金,这又为精明的国人创造了一个发财的机会。不过最早倒票的不是倒爷,而是懂俄语又熟悉情况的少数中国留学生。他们买通俄票人员,控制了大量的火车票,使这趟车的黑市票到七十---八十美元一张。这位经历和我基本上有相似经历人,在苏联就与了这么一伙人混在一起。他后来还到过阿联酋的迪拜,那也是名嘈一时的世界现代化城市,他也是做生意,我还看过他在迪拜的照片,想来也是没赚钱只是赔钱。但是他在上倒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就像他在应聘时写的那样,就是提醒老板不要在全国铺的网子太大,只要把金钱和精力放在山东省就足够,要精耕细作,在这点上我是非常赞同的。

比如要在公司建立初期,不要就全国考虑,只要考虑一些重点区域要照顾到,对这些区域进行精耕细作,重点发展就行了。我也提醒老板不要花钱太多,要慎重,不要自认为钱多得很,这与全国的有钱人相比,可能也是一般的。在会上我也讲了,和他的意见相同。可是此时老板和总裁已经忘乎所以,觉得用钱可以搞定一切,感到自己的实力大得惊人,不惜在全国的范围内大做广告。在这方面,我也有不同的看法,应该首先立足于山东,先把山东的事情做上去,这也是很大一块。是啊,全国的有钱人多了去了,他们是怎么有的钱,还不是凭着有点儿冒险精神,敢于投资、敢于孤注一掷,也才能赚到钱!这些能赚到钱的人,还不是从几百个上千个敢于冒险的人里面脱颖而出的,有些事情谁也没有经验,要靠瞎撞才撞的上。这些年,共.产.党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党的领导人不是说过吗,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总结得还算不错呢。因为共.产.党目前的做法是没有先例的,老祖宗也没想到会有这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的一种制度,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做法。老板和总裁觉得有了几个亿,就能统治全国了,就能收复天下了,后来看是不可能的。但人总要有点儿冒险精神,总是可能会犯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当时指责他们可能也是不对,但过后要是指责的话谁都会,这就是靠经验了。

那位新来的就是这样有远见的这种人,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公司看他有一定能力,虽然没按他的想法做,之后,就让他做了总经理。而我这个营业部,后来又改为主要负责物流,叫储运中心。这样在他负责的一段儿时间里,总的来说,公司还是有序向前发展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