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聪明误(1 / 2)
第338章聪明误
天启皇帝很是信任孙承宗,对孙承宗提出的看法也很认同,现在辽东的局势变化同样也证明孙承宗的判断是对的。
可就算这样孙承宗在辽东问题上也从来没说过五年平辽的话,孙承宗反而告诉天启皇帝,辽东战事或许会持续很久,朝廷千万不能心急,只要耐心执行现在的战略战术不断压迫后金建奴的生存空间,那么对方的力量会不断被大明所压制,只要建奴破不开大明的包围圈和封锁圈,最终胜利者终将属于大明。
可现在袁崇焕突然提出了五年平辽的说法,而且看他一副成竹在胸很有把握的样子,天启皇帝不由得略有动心,毕竟孙承宗的战略耗资太大,如果袁崇焕真有如此把握和能力,未必不可一试。
但天启皇帝也没袁崇焕说什么就一拍大腿赞叹,表现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作为大明的皇帝,帝国的君主,天启皇帝虽然年轻却性格沉稳,考虑问题丝毫不冲动,他被袁崇焕的话吸引之下同时也想听听袁崇焕用什么办法来实现五年平辽的目标,当即就让袁崇焕仔细说说他的平辽策略。
面对皇帝的询问,袁崇焕当即就做了回答,他提出辽东在如今的铸城围困战术同时还应该采取屯田之策,以辽东军民合一的手段来应对战局。
屯田在军事上并不稀奇,历史上最著名的屯田是东汉末年曹操主持的,也正是通过这个办法,曹操积累了大量粮草,练就了精锐士兵,最终打败了袁绍,从而统一了北方,拥有当时最强的军事力量。
假如不是在赤壁之战疏忽大意,或许历史就会改写,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三国。
但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承认曹操采取的屯田制给后来的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使了最终三家归晋的结局。
大明开国时也采取过屯田制,后来的军户制度就是屯田制的变种,一直延续至今。
袁崇焕对天启皇帝说,只要在辽东实施屯田制,整合辽东军民,使其合一,那么必然会进一步增强辽东对后金建奴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用不了几年后金建奴就会不战自溃,到时候必然主动投降。
为了证明这点,袁崇焕还以实际情况来进行证实,说了不少辽东的现状等等。此外,屯田制和军民合一制度还有其他好处,一来可以减少朝廷对辽东的粮食、军饷支持,使得辽东有部分自给的能力。
二来,军民合一也能增强辽东的军事力量,使自身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壮大,以拥有和后金建奴在军事上正面抗衡的能力。
袁崇焕越说越是兴奋,双手也不由自主地比划了起来,脸上神色更是神采奕奕。
可听着他的讲述,天启皇帝心中却略有失望,虽然袁崇焕说的这些听起来颇有道理,而且从理论上也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结合事实,天启皇帝还是从其中听到了一些不切实际。
“袁爱卿,在辽东屯田并使军民合一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有几点朕略有不解,袁爱卿是否可为朕解惑?”等袁崇焕说完,天启皇帝思索片刻开口询问。
“臣请陛下垂询。”袁崇焕毫无怯意回到。
天启皇帝当即就问了袁崇焕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分别是辽东屯田怎么确保辽东军民之间的关系?在屯田中同时铸城又如何保证辽东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屯田的这个田是属于谁的?辽东百姓本就有田,是收其田为朝廷所有还是另开荒地?开出来的荒地又如何分配?军民合一,又怎么确保这个合一问题?军就是军,民就是民,你怎么保证老百姓和军队一样实施训练保证战斗力?
此外,屯田需要时间耕种和收获,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不担心在耕种或者收割的时候后金建奴不来捣乱?还有万一到收割的时候,后金建奴跑来抢夺粮食,那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就成了资敌的物资了?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
更重要的是,辽东不是一般的地方,那是前线,是和后金建奴交战的战场。既然是前线,那么随时随刻会发生战争。哪来的这么多精力一方面要铸城,一方面要屯田,另一方面还要军民合一等等?
一旦战事一开,抵挡后金建奴的进攻都来不及,那么刚刚开出来的田种下的粮食怎么办?别的不说,到时候后金建奴一把火把这些全给烧了,辛辛苦苦费了这么多气力不就白搭了么?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屯田,军队平日的训练和防御怎么解决?打仗的军队可不是屯田的军户,如果军队训练不能保证,精力过多分散,导致战败又将如何?
天启皇帝说道,袁崇焕的想法不是不行,但前提是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确保这些问题不会发生,那么他的策略就是可以实施的。现在,天启皇帝希望袁崇焕能仔细考虑这些情况的可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