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京察(2 / 2)

加入书签

权衡利弊,最终杨廷麟还是觉得自己的小命最要紧,这样白白送死实在是太不值得了。再说了,受一时的委屈又如何?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年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还受过胯下之辱呢,他杨廷麟今日只不过是效仿古人,有何不可?

终于想通了,杨廷麟也不顾那些望向自己的目光,朝着正位的朱慎锥行了一礼,然后一言不发回到了原来所站的位置。

见此结果,朱慎锥当即宣布此事到此为止,就以方逢年的结论了结。朝廷对龚鼎孳加以抚恤,特以其死战死而论,荫其子为锦衣百户。处置了此事后,对宁前兵备道一职的重设也没人再次提出,这些臣子都是聪明人,哪里不知道现在锦州的局势危险?虽说宁前兵备道之职重要,可这种时候去锦州凶多吉少,谁有这个胆量毛遂自荐?没看见就连刚才叫嚣的杨廷麟都熄火了?如果自己出来再扯这事说不定这个差事就落到了自己头上,大家又不傻,怎么可能这样做?

朱慎锥也没当众征求如何救援锦州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根本没什么结果。朝堂上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军事,而且还有东林党等人捣乱,在这里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根本讨论不出结果来。

对此朱慎锥只是表态会同内阁、兵部另行商讨,拿出一个妥善的方案,所以今天暂时就不讨论了。这点得到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的认可,有了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的表态,众人也默认了下来,毕竟这件事实在太大,不是普通官员就能插手的。

正当所有人以为今日的朝会就会这样结束时,徐宪成却站了出来。

“殿下,臣有一事要奏!”

“有何事奏?”

“臣自上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已有月余,臣仔细查阅都察院这些年的公案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本按旧例,朝廷每六年就应进行一次京察,但不知为何一直未能实施,臣以为京察制度乃是我大明立国就定下的,此制度极其重要,不可疏忽,臣身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恳请殿下恢复京察,考核官员,以清朝纲!”

徐宪成这话一出不少人大惊,京察制度是太祖朱元璋设置的,是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官员的绩效和能力,还包括官员的廉洁、为官成就等各方面。

这个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对官员的重要管理制度,通过这个制度考核官员,达到能者上,不能者下,清廉者上,贪腐者下的效果。但自万历中期开始,由于万历皇帝怠政,常年不上朝就连大臣都不见,这个制度渐渐就变得名存实亡了。

等到天启继位后,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阉党横行朝堂,京察更就没人提及。而崇祯皇帝登基后京察制度也没恢复,朝堂基本掌控在东林党的手中,崇祯皇帝一直被内外忧患弄的焦头烂额,哪里还想得起京察来?

虽然京察制度一直在,官员表面上的考核也从未停止,可实际上这已经和最初的京察制度有着很大区别了,完全是流于形式,做做样子罢了。

而今日徐宪成突然指出了京察问题,这让所有人大惊,同时也不由得提防起来。

京察制度针对的官员群体是在京五品以下官员,对于像六部尚书、侍郎、内阁阁老等级别的高官似乎没什么关系,可要知道五品以下官员群体才是在京官员最多的群体,而且六部给事中、御史这些官员恰恰就在考核范围之内,这些人大多都属于文官集团的中坚力量,甚至一大半还是东林党人。

说句不好听的,别看这些喷子嘴上仁义道德,在朝堂吹的天乱坠,更是经常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攻击政敌,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可实际上这些人屁股后面都是一堆屎,没一个屁股是干净的,不查没事,一查全是问题,之前京察名存实亡,大家自然逍遥自在,可今天徐宪成突然提出要恢复京察,这谁能不慌?

瞬间,几个大佬就明白了徐宪成的用意,更知道徐宪成之所以会提出京察问题,根本就是朱慎锥的意思。

谁不知道徐宪成和朱慎锥的关系?如果这件事不是朱慎锥的指使,打死他们都不信。

但正面反对却也不可能,一来徐宪成本就是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二把手,京察制度本就是都察院管着,这是徐宪成的本职工作。二来这个制度是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从未有废除过,这些年来这个制度名存实亡不代表这个制度就没了,徐宪成以右都御史的名义要求重启京察理由再正当不过。

此外,虽然徐宪成是朱慎锥的小舅子,可徐宪成在士林中的名气不小,他不仅是正牌子进士出身,还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复社这些年发展的极为迅猛,早在多年前复社就有“小东林党”之称,而如今复社更有后来居上的姿态,徐宪成身边就围着一群复社的人,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也年轻,却一腔热血,更重要的是天不怕地不怕,要论激进比东林党还甚,谁都不想轻易去惹。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