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第一百二十五点五章 要搞就搞大的 (我有罪,昨天的章节号又错了)(1 / 2)

加入书签

第126章第一百二十五点五章要搞就搞大的(我有罪,昨天的章节号又错了)

6月21日

应天

自获得崇明岛相助之后,朱慈烺的心思便活络了起来。

可他麾下能够拉出去好好战上一场的人马拢共也就那些,所以若想将心思付诸于行动便得用四两拨千斤的法子。

就拿派兵去杭州来说。

指望那两千八百人击退鞑子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只要合纵连横将杭州的力量集中起来却也大有可为。

在他的记忆之中,杭州诸公或想战、或想逃,但想要直接降了的却只是凤毛麟角。

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伟人已经做过示范,无外乎联合想战的,拉拢想逃的,再打击想降的。

如此一番之后杭州便有很大可能会坚持守下去,原本一边倒的局势也有可能陷入僵持之中。

不得不说这般谋划是极为符合现实情况的。

毕竟他能够派出的力量极为有限,而且其身份很可能会遭到质疑。

这种情况之下派出长袖善舞的朱国弼领兵去杭州当可称为人尽其用。

至于说朱国弼离了应天会不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呵呵。

最终,“大军”离开应天,而朱慈烺也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

这几日他过得确实煎熬,一阵觉得出兵有些晚了,说不得朱国弼还未到达,杭州便已降了;一阵又觉得,杭州城里的大佬们应该不会好好配合,搞不好还会让城里本就激烈的斗争白热化。

可当他真正收到杭州来信之时却傻眼了。

太顺利了。

实在太顺利了。

除了最初和刘良佐率领的降军打了一场之外,应天军几乎就没有遇到过半点阻碍。

杭州的几家势力,只凭朱国弼几句话便非常坦然的认可了他太子的身份,至于“行监国事”更是连半点质疑都没有提出。

这样的情况直让朱慈烺觉得不太真实。

不过他毕竟也沾着点腹黑的意思,想了一阵便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清军每占一处便开始圈地征粮,黄道周这些本地势力巴不得能有一个愿战的主君,朱慈烺的出现于他们而言不正是瞌睡遇到枕头了?

更何况“假太子”这事是在马士英主政时弄出来的,太子殿下越是英明神武,那么马阁老便越是昏聩误国。

两相叠加起来,他们便是朱慈烺在杭州城里最为坚定的支持者。

唔.至少现阶段是。

至于其他两家,马士英一党没了听话的傀儡,又失了对大军的控制,除了尽力自保之外还哪来的胆子质疑手握大军的太子殿下。

而郑家毕竟还不是隆武那时的郑家,在国事上也没太多发言权,旁的两家不反对,他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们也不关心朱慈烺是真是假。

说白了无论真假他们都是现在这副听调不听宣的样子,着实没必要为这等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而得罪旁人。

想通此节,朱慈烺也不再纠结于事情的顺利程度,将信中所言对城楼里的诸位通报一番后便开口说道:“议一议吧。”

太宽泛了。

换做其他人听到这话大约会一头雾水,可在场的这帮人已和朱慈烺处了日子,自然知道这“议一议”指的便是什么范围。

“殿下,臣意当将马士英明正典刑,将逆王贬为庶民,由锦衣卫收押。”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徐瑜话音几位大臣立刻出列附议,可朱慈烺却对他们这般表现感到万分惊讶。

在他看来,马士英的问题顶多算是战略错误,朱常淓却公然在战场资敌。

这种罪凌迟处死都不为过,怎能只是贬为庶民。

“为何不处死逆王?”

听到朱慈烺的问话,几位大臣相视一眼,最后便由徐瑜出言解释。

其实老臣们也认为这样的处置有些便宜逆王了,但这里面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若是将逆王在战场资敌的事宣扬出去,那么很可能会对皇家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可若是不宣扬出去又有什么理由杀他?

一旦在不宣扬出去的情况下杀了逆王,那么在有心人眼里这便是朱慈烺心胸狭隘,屈杀了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稳定局势的朱常淓。

左右他已落在手中,过了这阵子是生是死还不是由朱慈烺一言而决,实在犯不上为这等人有任何损失。

“马士英革职,逆王于杭州凌迟。”

“殿下英啊?!”

“马士英其罪甚大,但将罪全都归于他一身却也不合适,至于逆王此獠丧心病狂,若是不除,本宫凭何让将士奋勇杀敌?”

“殿”

“孤意已决,不必多言。”

朱慈烺已经很久没有用过本宫,他甚至还用上了那个极为正式的“孤”。

他的想法非常简单,若因投鼠忌器而让这等孽畜继续活在世上,也太对不起为大明战死的将士了。

更何况此事有那么多人看到,瞒是肯定瞒不住的,与其等到谣言四起,倒不如在最开始便磊落些。

见他心意坚决,众臣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随后便由徐胤爵出面将话题引到了战事上。

按着他的意思,现在清军兵力分散,且又在占领区倒行逆施。

若能在此时发动反攻不光能在世家大族的配合下对清军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更可坚定江南百姓抗清之心。

这的确是打击清军的好机会,但朱慈烺还有些不好诉诸于口的心思,所以他便找了些托词。

“以我们现在的兵力却还不足以和鞑子争锋啊。”

“殿下,新兵都已磨合完毕,虽还不足以于八旗正面交战,但有各地士绅配合,打些小城却还是能做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