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这么快?(1 / 2)

加入书签

第465章这么快?

打仗打的就是个后勤。

古往今来这个四战之地、那个必争之处,说白了就是想要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自家的后勤压力。

便似那让孙十万成为千古笑柄的合肥。

在寻常人看来,吴国大军既已过了长江,接下来不论西取汝南还是东攻徐州都能算是两便,着实没必要一头一头往合肥上撞。

可若设身处地去想,这合肥便成了不得不攻的要地。

众所周知陆路运输的成本要比水路运输高出数倍,若无水道加持,吴军便得把军需物资装船运过长江,再卸于对岸装车运往前线。

护持粮道的可行性与消耗都先取过不提,这么一番折腾下来,仅只民夫的消耗便不是吴国能够承受的。

有了这样的认知,合肥自然就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

此地作为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唯一联系,南有濡须水从巢湖进入长江,北有淝水能够通往淮河。

将其当做目标,吴国不单能把后勤补给便能以最有效、最廉价的方式运至前线,待打下此城之后吴国水军亦可通过河道沿淮河威胁周遭城市。

如此一来,在有关淮河沿线的争夺之中,南方政权的优势必定会因南北水系的打通而得到充分发挥,北方政权势则得处在战略被动之中。

不过话说回来,世事变迁少有一成不变的。

京杭运河开凿之后,江淮黄这三条大河被彻底打通,南北政权在后勤补给方面的差距自也被基本抹平。

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并非只这一样,随着火药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后勤补给已非单指人吃马嚼。

说句不好听的,钱粮可以抢,实在抢不到了也还有两脚羊可用,但火药这东西没了就是没了,清军就是将两淮翻个底朝天也变不出几斤。

这便是朱慈烺此番谋算的基础了。

起先他见清军要用两淮来作为谈判的筹码,自然晓得北京对守住两淮并没有多少信心。

由此他也便觉得清军在运河上的这番折腾只是摆出一番态度,自也不太可能派来多少人马。

以此为基础,襄阳、合肥、淮安三处城池便没有明显的优劣,他对选择何地作为北伐的突破口其实也略有些犹豫。

可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却让他逐渐倾向了淮安。

如果说锦衣卫探来的军情仅是让他略有警觉的话,水师在海上截获的那些商船就让他意识到了清军所图非小。

说到底,清军在两淮打不过明军的事情基本已成了所有人的共识,不但当地士绅已在暗地里与应天接触,便是地方的卫戍部队亦有些人心浮动。

此等情形之下,满清大队人马往淮东的调动便该大张旗鼓,以达到稳定地方人心的目的,实在不该如现在这般鬼鬼祟祟。

那支人马的保密工作几乎已到了当世顶点,哪怕锦衣卫往江北派了不少人手、了不少银钱,但到现在朱慈烺也只知道从北面来了大批清军,对其详情却是一无所获。

若只单看此事,大抵也就是云山雾罩,不见得能品出什么,可好死不死荷兰人派出去的商船被水师所获,待见那等数量的火器,谁还不明白这是打算敲明军的闷棍。

多尔衮的盘算倒也不是异想天开。

这几個月明皇“倒行逆施”,某些人虽不敢真有什么动作,但向清军透些情报却也毫无压力。

五千参加了数场战斗的火铳兵,两千参加了汉中之战的龙骑兵,哪怕再加上这几月扩军所得,南朝手中装备了火器的部队实际上也就一万余人而已。

与之相比,清军已从海外购买了大量火铳,再加上北京自己的产能自能组建起数量远超明军的火铳部队。

事情到了这里,局面便清晰了起来。

秘密南来的那支人马八成就是清军新组建的火铳部队,隐其踪迹也就是想在关键时刻给明军来个出其不意。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慈烺的应对倒也简单。

那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炮战消耗清军所存火药,待河口坞堡发不出炮来,隐在后面的那些鞑子新军又能成得了什么气候?

只是

“陛下,老臣认为何腾蛟所奏有理,还望您能斟酌一二。”

乾清宫的东暖阁内,素来不多言语的袁继咸却捧着份奏疏直挺挺跪在朱慈烺面前。

那份奏疏是何腾蛟递上来的,里面虽也提了提湖南屯田之事,但绝大部分笔墨却都放在了攻打襄阳的好处上。

按他所说,既然汉中和兴安已然握在自家手中,那便该趁着清军还未增兵的机会沿汉江南下给襄阳来个南北夹击。

这些日子朱慈烺不知收了多少类似的奏疏,对于何腾蛟这份也只是略略批了几句便传回了内阁用印。

可出乎他意料的,自入应天以来便甚少提出反对意见的袁继咸竟又将这份奏疏捧到了乾清宫里。

“袁先生,朕也不瞒你”

对于这位老臣,他自然是和颜悦色,待以此言开场之后他便将鞑子的盘算一股脑全都倒给了对方。

依他所想,袁继咸是个识大体的,自己既然已将这些情况说出,对方也当能理解攻打河口的用意。

可谁曾想,他这里才将话说完,袁继咸的声音却已传了过来。

“陛下,恕老臣直言,建奴虽因种种缘由而不曾大规模使用火器,但这却不代表他们不晓得火药用量之巨。”

话音入耳,朱慈烺的面上便挂了些好奇之色,见他这幅模样,袁继咸才又说了起来。

“当年右佥都御史杨镐领兵入朝鲜,仅在蔚山城一战便用了七万斤火药,那建奴位处辽东,定对其间情形有所了解。”

说完这些,他便看了眼朱慈烺的表情,待见自家陛下波澜不惊才又说道。

“老臣晓得陛下是想借着清军不得不在淮东打上一仗的机会歼灭那支人马,可鞑子既然敢动了心思,那必然已有万全的准备,若真打上一仗,我军却只得了个惨胜,那不正蹈了多铎覆撤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