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幕府初成(2 / 2)

加入书签

长辈吹晚辈,晚辈吹长辈,朋友之间互相吹。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帮人扬名,而且还没有翻车的几率,这简直是天赐良方。

这种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议。

而清议从诞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里的,根本不需要陈群去当舔狗,创立什么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议在东汉晚期的影响力有多恐怖。

当时中原有两个大名士,一个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个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于点评人,和许劭合称许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阳拜访李膺,临走时,洛阳有数千辆车送别郭泰。

你想想看,一个人去北京城探友,临走的时候有数千辆豪车送行,这个影响力大不大?

汉桓帝之所以会发动党锢之祸,就跟这巨大的影响力有着很深的关系。

没有一个皇帝受得了人事权大权旁落的,一个名士张张嘴,给另外一个人评价几句好话,后面这人就得到了名声,会有士人征辟他出来做官。

这么玩下去,还要皇帝做什么?

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议权力从地方上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安排人选定人才,本质其实是在给察举制打补丁。

本来九品中正制即便会慢慢腐烂,但也不会烂到历史上那个样子。

关键是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为了当皇帝,直接把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下可就炸了,本来清议权虽然为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毕竟只是地方舆论权力,是没有法律效益的。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虽然有名气了,但是否能当官,还要看官员是不是吃这一套,认不认你。

可这么绕了一个圈子之后,曹丕和司马昭等于是把收归中央之后,已经具有法律效益了的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就等于你这名气是有法律背书的了,不管官员认不认你这个人,都得给你官当。而且除了负责点评的大中正外,哪怕是你的上级都没法决定你的升迁。

这就使得上级的权威彻底沦丧,所有官员想要升迁,都得去讨好大中正和中正,如此一来,中央的士族只需要掌握中正权力,就能轻而易举的垄断官途。

所以别再骂九品中正制烂了,真正烂的是曹丕和司马昭。

如果说曹丕让渡权力还只是一时之急,篡汉之后就开始打压士族,收回权力,那司马昭是干脆摆烂,连皇帝都没当上,就把家底子给卖了。

司马昭真比他爹和他哥差太多了。

陈群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还是《魏律》的创始人,才能极其出众,善于为领导归纳总结思想,并形成法律条文。

这等人才,在刘封眼里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王佐之才。

因此,刘封宁可暂时空缺了吏部,也要等陈群就任,反正有钟繇这个长史,以及自己这个将军在,也不用担心部门会运转不起来。

其次重要的自然是相当于财政部的户部了,掌握着度支权限和资金,无疑是最为紧要的部门之一。

刘封本来心里是有候选人的,但现在却改了主意,居然任免杨修为户部曹掾。

杨修这人记忆力极好,而且在南下的路途中,刘封还发现杨修的数学水平相当不错,出任户部曹掾是绰绰有余。况且户部本就是机密较少,事情繁杂,尤其是数字,相当繁重。

对于压榨一下杨修,刘封表示毫无压力可言。

之后的刑部曹掾,有现成的人选可用,那就是杜畿。

杜畿祖上可是律法达人,杜周、杜延年父子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于《史记》和《汉书》之中。

杜畿本人也很擅长律法,陈寿更是盛赞其为宽猛克济,惠以康民。

刘封知人善用,自然不会放着杜畿而旁置。

礼部曹掾暂时空缺,也是待人而至。

随后的兵部,则以赵俨暂任。

赵俨这人,在演义中几乎毫无踪迹,可实际上在正史中,他的才干、能力,德行以及地位是极高的,和满宠是一个级别。

赵俨死时是司空,而满宠死时是太尉,再加上满宠的食邑要比赵俨多,也算是满宠小有胜出,但两人大致还是一个等级的曹魏大佬。

赵俨和满宠不同,并非是兖州旧臣,而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才从南方北上投奔曹操。

其人发迹就是在官渡之战时,助力李通安定了汝南,为曹操开辟了一个大后方。

此后,曹操提拔赵俨为参军,其人迅速的发挥出了超乎曹操意料的能力。

没错,赵俨最擅长的并非是战略,也不是战术,更不是勇武,而是调和。

赵俨能够让张辽、于禁、乐进这些彼此互相敌视,几不交流合作的大将,在他的调节之下,暂时搁置争议,展开合作。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点,别的不说,二爷若是在荆州时,麾下有一个赵俨辅佐,专司调和诸将,那糜芳、博士仁八成就不会叛变了。

赵俨治军有方,又擅长调和矛盾,周济诸将,是非常合适的兵部曹掾的人选。

接下来,农业部委任给了杜袭;水利部委任给了袁敏;工业部委任给了诸葛瑾;工程部委任给了吕岱;资源部委任给了严畯;公安部委任给了徐宣;内卫部委任给了贾习;科技部委任给了阎象;交通部委任给了步骘;审计部委任给了袁涣;卫生部委任给了华佗;商务部委任给了陈矫;人力部委任给了秦松。

陈端被委任为禀假掾史,卫旌被委任为兵曹掾史。

袁霸、繁钦二人被委任为从事郎中。

此外,刘封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名为内阁,任务是辅佐刘封处理政务,暂时成员为诸葛亮、陆逊、庞统三人。

幕府中长史及各部汇总后呈报给内阁,由内阁批红生效。

至此,刘封的左将军幕府初成规模。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