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0436【世间悲歌】(2 / 2)

加入书签

“且稍待。”

朱铭让这老头儿坐下等着,亲自阅读那些剧本。

只细看一个剧本,剩下的粗略翻阅。

全改编自历史故事,内容比较正经,宣扬忠孝思想,也偶有讽刺现实的。这老先生的剧本,之所以在襄阳受欢迎,除了唱段写得好,还加入大量俚语和笑料,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写得极好。”朱铭点评道。

张居厚一直都想求官,可惜除了创作剧本,他也没有别的本事。

估计是以为朱铭喜欢听戏,张居厚连忙说:“老朽家中养着一些优伶,大元帅若是喜欢听戏,不妨选几个到府上候用。”

宋代的杂剧,属于唐代歌舞剧和参军戏的融合。

参军戏类似古代小品,跟歌舞剧融合之后,奠定中国古代戏曲的基本形式。即有歌有舞,有唱词有念白,后世戏曲都是宋元杂剧的子孙。

朱铭问道:“可否把杂剧写得市井一些?”

张居厚说:“老朽的杂剧,已经写得很市井了,所以襄阳百姓都喜欢看。”

朱铭摇头:“我欲让将士们看戏,既为军中娱乐,又可聚拢军心。还要教导将士知道忠义,教导将士们善待百姓。你可以理解为,杂剧要展现赵宋皇室昏聩无能,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我举义旗,便是要带着军民过好日子。军民是一体的,士卒来自民间,百姓过得不好,士卒就过得不好。士卒过得不好,百姓也要受兵戈之难。这些士卒,大部分来自乡下,杂剧要写得贴近农民。”

张居厚张张嘴巴,欲言又止,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整理措辞之后,张居厚说:“大元帅,老朽从小生活在襄阳城中,即便出城也是游山玩水。对城中市井小民,老朽倒还熟悉得很,可却不知道农民与农事。骤然为农民出身的士卒写杂戏,恐怕难以下笔,写出来他们也不喜看。”

朱铭问道:“老先生今年贵庚?”

张居厚回答:“五十有二。”

“身体可还健朗?”朱铭又问。

张居厚说:“还过得去,能吃能睡,能走能唱。”

朱铭说道:“那就请老先生去军中走访,采风记录士卒的生活与遭遇。先写两部杂剧,一是汉中起兵,二是流民垦荒。要体现官府无道,百姓困苦,起兵造反是顺应民意。还要体现在我父子治下,百姓生活得更好。最好还能有一些情爱,因为官府盘剥,有情人难成眷属,就是生离死别那种。”

“让老朽去军营跟士卒打交道?”张居厚觉得这差事很困难。

朱铭利诱道:“我会在大元帅府,专门设一官职,掌管军中娱事。正五品!”

正五品?

张居厚明白朱铭是啥意思,只要自己把事情办好,这个职务就是他的。

“大元帅托付重任,老朽不敢推辞,必鞠躬尽瘁!”张居厚连忙起身作揖领命。

这老头儿冒着风雪坐船北上去垦荒区,不但走访军营,还去跟垦荒流民接触。

流民提供的素材最多,生离死别的故事,根本不需要张居厚编造,每家每户都被官府逼得死过人。

“你在家乡可有意中人?”张居厚问一个京西北路来的农民。

农民陷入回忆,甜蜜和痛苦交杂:“俺十四岁的时候,跟村里的杜二娘定了亲。二娘比俺岁数小些,定亲时才十一岁。定亲以后,她看着俺就脸红,还给俺秀了个荷包……”

这农民拿出荷包,已经破旧不堪:“二娘总是喊,四哥,四哥。说四哥力气真大,挑得起好重的担子。说四哥翻土麻利,种麦子比别家更快。她说四哥……呜呜呜呜……”

讲着讲着,这农民开始声音凝噎,继而嚎啕大哭起来。

张居厚听得也有些感伤,等农民哭泣一阵,问道:“杜二娘怎的了?”

“官府方田,说是蔡公相下的命令,”农民抹着眼泪说,“二娘家里有几亩薄田,不知咋就变成六十几亩,官府还把她家变成三等户。一年四季,不是这个税,就是那个税,六十几亩田的赋税,哪里交得起?她爹先把田产卖了,给地主家做佃户。可欠的赋税还是给不起,被官差逼得卖女儿……”

“唉!”张居厚一声叹息。

农民却还在继续讲:“又过了四年,二娘回家了,一路讨饭爬回来的。她的腿被主家恶妇给打瘸了,又害了重病,主家不给买药,丢在巷子里让她赶紧走。俺已经另娶了妻,见二娘可怜,就偷偷拿吃的去看望她。老天爷保佑,二娘的病好了,她爹把她嫁给邻村的老鳏夫。那老鳏夫对二娘很好,可积攒的钱财,都用来娶妻,日子过得艰难。又遇到大旱,老鳏夫带着二娘逃荒……”

“俺当时也在逃荒,半路跟二娘遇到。她大着肚子躺在路边上,瘦得跟柴禾一样,两条野狗还在啃她……就那样啃她,一只手已经啃完了,脖子也啃没了半个……俺拿起棍子去打狗……俺……俺是她的四哥……哇呜呜呜……”

农民无法继续往下说,哭得撕心裂肺。

张居厚默默坐着,等农民哭完再问。

这种故事,他近几天听了太多,整个人的三观都在重塑。

以前的张居厚,并不太关心农民,只单纯觉得他们辛苦,同时又愚昧无知。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个鲜活有感情的人,以及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