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祖龙,很厉害吗?(1 / 2)

加入书签

第643章祖龙,很厉害吗?

“太子,您真的不愿意听从陈平之计吗?直接将谏疏呈上去,这样不是让皇帝陛下生气吗?”

扶苏坐在殿里看书,陈平看着四下没有人,不免焦心恐惧更甚。

殿里放着好几个取暖用的铜炉,里面的炭火和柴木烧的极旺。铜炉被火烧得外壳腹部发红,炉子里时不时传出来噼里啪啦的声音。

在这个天下,所有人都很惧怕秦始皇。

而因为大家对秦始皇的畏惧,这就让大家都对扶苏好感倍增。因为扶苏不那么严厉。固然扶苏因为太子身份限制,很难做一些大刀阔斧有利民生之事,但是因为他和嬴政截然相反的性格很受民众的欢迎。

原本陈平等人就一直惧怕秦始皇,但是又不敢做点什么。只等到了宫里,陈平等人对秦始皇的畏惧更高。因为嬴政一言不合就会砍了你。

在嬴政的心目中,臣子的生命对他来说就像是草芥。不高兴了,直接拔掉就是了。

陈平唯恐嬴政降罪扶苏。因为提前出山,尚未经历足够多历练的他,此刻早已经汗流浃背,嘴唇也在打着哆嗦。

陈平极聪明。他很快就想到,等到太子触怒皇帝,皇帝肯定是不会对自己的儿子痛下狠手的。但是对他们几个,就不一样了。

就怕到时候,皇帝一发怒,先砍了他们几个人的脑袋帮太子长记性。

在大秦国生活了十多年的扶苏,融入了这個时代的过程中,也把嬴政看的透透的了。

扶苏捏着竹简,看书能让人增长智慧,更能让人增生信心。知道的多,就是把握大。

所谓潜龙勿用,君子不得其时、不在其位,都要暗暗努力,增长自己的见闻、充沛自己的知识,等到未来去用。

“祖龙,很厉害吗?”

“皇帝陛下,一扫六合,这功业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扶苏又问,“可是他会治国吗?我看未必。”

在扶苏看到了王贲、杨缪、杨端和等人一起来拜见自己时,他就有了自认为很成熟的想法。

“其实我仔细想了想,我的父亲也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这未来的天下,还是得看我的。”

“所以你不要慌张,他要是敢动我,这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无需为我担心。”

陈平望着扶苏,心里那个郁闷。我担心的是我自己好不好。

——

章台宫里,在看到扶苏署名的奏简后,嬴政莫名眉毛挑起。

宫殿里的人,本来也都在平平常常地各自整理打扫。

只见皇帝陛下忽然在安静的大殿里站起身,抖了抖衣袖。左右都以为嬴政想要出去休息一会儿再返回处理政务的时候,嬴政却忽然间又坐了下来,还一把一把捋须。

他拿着一份竹简,小心翼翼地将奏疏上的封泥给揭开。封泥上赫然写着扶苏的君侯封号。

嬴政是第一个打开这奏疏的人。

在看到扶苏上了谏疏之后,嬴政心中隐隐有个不祥的预感。

嬴政早就感觉,扶苏变了。藏得更深了。

这份奏疏到他手上时,嬴政还有些不自信。他甚至有些焦虑不安。

慢慢地,竹简还是被打开了。

嬴政望着上面舒展美观的字迹,确信这就是他儿子亲笔写的。

这大概是一篇让嬴政永生难忘的文章了。

初看前三段时,嬴政还没想到它会是一篇谏文。

因为文辞过于优美,嬴政甚至差点声情并茂在大殿里吟诵起来。

好文章,总是合韵律的,只是看着就是有想让人诵读的感觉。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只是看着看着,嬴政眉头一皱。他发现这篇文章不太简单,一时间嬴政头上的汗冒出来了。

【臣唯恐布衣之士他日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望屋而食:指行军不带粮草,就地取食。)

【届时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遂而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嬴政看到这两句,顿时大惊失色。

左右看着嬴政这样,一个个都吓得不敢呼吸了,他们的动作也渐渐变缓,唯恐弄出什么声音来。

就像是森林里本来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忽然看到大豹子睡醒了,一时间吓得腿都软了,悄咪咪躲在草丛里。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嬴政看到这几句,自然忍不住跳脚。意思是秦国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地理战略位置优势,和先王们的努力、德行无甚大的关系是吧。

都看到这里了,嬴政也就知道,今天这篇文章写出来到底做什么的了。

这并不是一篇夸耀他功德的文章。

扶苏总不至于来骂他老祖宗们的。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

【上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恐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五序:公、侯、伯、子、男五爵,代指分封诸侯。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