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比如同一品牌同一款式的手表,在百货大楼卖180元,在西单的商场里也只能卖180元。在方燕试鞋之际,方言悄声地和龚樰说起了“创作中心”的想法。

“那到时候谁来管呢?”龚樰诧异不已,“你舍得离开《人民文学》,下海经商吗?”

“不是我,是你!”方言笑盈盈道。

龚樰一愣,“我?”

方言点了下头,今后等政策和形势慢慢地放开,就准备把创作中心扩张成文化公司,出版、影视、娱乐、投资等样样都沾,在此之前,得先跟中央台、燕京台等电视台打好交道。

听着他的计划,龚樰陷入到沉思当中,“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这第一步嘛,就是要找到一家可以挂靠的出版社,创办一本杂志。”

方言道:“这个创作中心就可以以‘杂志编辑部’的名义运作。”

龚樰眨了眨眼,“哪家出版社?靠不靠谱呢?”

“当然是《科幻世界》。”

方言自信满满,简直是靠谱他妈给靠谱开门,靠谱到家了。

“噢!你是不是在《科幻世界》写稿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要这么做?”龚樰恍然大悟。

方言笑而不语,目光交汇在一处,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后来到柜台前付账,就听到两个女售货员捧着《经济日报》,嘴里骂骂咧咧。

“别让我遇到写这稿子的记者,要不然,我非狠狠地骂她一顿。”

“就是就是,什么让‘让王府井大街亮起来’,亮就亮吧,凭什么延长商铺的营业时间。”

“记者是这样的,只需要动动笔动动嘴皮子就好了,而咱们售货员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真是学新闻学学的!”

“………”

听着她们满腹的牢骚,方言一问才知,王府井百货大楼成了第一批自负盈亏的国营单位之一。

以前,所有权、经营权均归国有,效益好坏都由上头负担,但如今,经营权慢慢转移给商场的。

为了能保证效益,就只能延长百货大楼营业的时间,也就间接地延长了售货员们的工作时长。

“我们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工作时间延长就延长吧,可加班费竟然一分都不给!”

售货员气不打一处来,“您给评评理,天底下有加班不给加班费的道理嘛!”

方言瞥了眼墙壁上贴着的“禁止无故打骂顾客”,这年头的国营售货员可是响当当的金饭碗。

不过,他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视线了不自觉地落在了店铺和柜台。

…………

把龚樰和方燕分别送回学校,方言直奔韩跃民的制衣店。

如今的规模越来越大,电子提机、电子缝纫机,各种设备,一应俱全。

见到方言突然来访,韩跃民先是惊喜,而当他道明来意后,更是震惊:

“什么?租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柜台和店铺?”

“对!”

“王府井百货大楼能答应吗?”

“为什么会不答应呢?现在百货大楼自负盈亏,每天都在亏损。”

方言给他介绍了“引厂进店”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商场将柜台直接出租给厂家,再由厂家供货,直接就在商场里销售,然后厂家再给销售发工资。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可是百货大楼能同意吗?”

韩跃民说:“咱不是国营单位,连农村集体企业都不是,就是个个体户。”

方言道:“姐夫,你不要妄自菲薄,你可不是一般的个体户,你是有功的个体户,是当过典型的个体户,况且还是上过报,给央视春晚赞助过的个体户,很多国营单位也未必比不了你啊。”

韩跃民听到这话,腰板不由地挺直了起来。

“而且年初下发了红头文件,出鼓励商品生产和流通。”

方言意味深长道:“我想只要能说服百货大楼的领导,他们是不会拒绝这个双赢的方案,说不准这种‘引厂进店’的模式还会被树立成典型,将来面向全国推广呢!

韩跃民不禁意会,“说服的事就交给我来办吧。”

方言道:“如果办成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商标和品牌……”

“那店铺和柜台该怎么办?”

韩跃民逛过无数次柜台,但还是头一回租柜台做买卖。

“这还不简单嘛。”

方言清了清嗓子。

柜台摆得大气些,边上要有各种明星海报,柜台里站几个销售小姐姐,贼漂亮,特摩登的那种,最好是人美声甜大长腿,顾客一进来,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mayihelpyou?”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这个服装柜台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懂了,要得就是那个派头!”

韩跃民茅塞顿开。

“没错,咱燕京人就是好面儿,不能丢这个人儿!”

方言道:“这个柜台这么搞,另外的柜台可以走亲民评价的路线……”

巴拉巴拉了一大通,韩跃民眼里闪烁着精光,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柜台绝对是个聚宝盆。

“可是岩子,说到雇人,我这人数可绝对不能超过8个。”

“这也是我要跟你说的另外一件事,咱们要想做大做强,不扩大生产是不行的。”

“没错没错,我正盘算着找你好好商量呢。”

韩跃民说:“有不少的个体户都找国营,甚至村集体企业挂靠,岩子,这红帽子我们是戴还是不戴呢。”

“戴肯定是要戴,不过得戴上了,以后还能摘得下来。”

方言提醒了一句。

这年头,个体户扩大生产,招募雇工必须是“七上八下”,最多7个。

而国营或者集体企业等扩大经营、招募雇工却是合法的,为了让自己合法合规地生产经营,也必须被秋后算账,大多数个体户都会把自己的企业挂靠到这些单位名下,美其曰“戴帽子”。

“可不是嘛,万一找错了,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个爹,还把家当拱手送给人家。”

韩跃民纠结不已,“你觉得我和你姐之前呆的那个挂面厂怎么样?”

方言摸摸下巴,“不成,不靠谱。”

韩跃民两手一拍,一筹莫展,“那可咋办啊?”

“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这个帽子戴不成,大不了换一顶帽子。”

方言早就想过了,在开曼群岛注册个公司,然后在香江再建个子公司,以外资的名义进入内地投资,到时候就给韩跃民的服装公司戴上洋帽子,说不准还能享受“三补一来”的政策优惠。

韩跃民激动不已,“那敢情太好了!”

“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洋帽子现在在国内的限制还是不小。”

方言喝了口北冰洋汽水,若有所思。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