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李冰故智(1 / 2)
第218章李冰故智
渭水上游,新城。
当天夜里,苏泽和众将来到了新城上游,苏亮指着夜色下波光粼粼的渭水河段说道:
“将军,属下已经勘察过了,此处最适宜围堰造坝。”
苏泽点点头,慕容绍宗和侯景在下午军议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在手掌心写了一个“水”字。
其实这也是苏泽早就和苏亮商议的攻城办法。
在新城上游的渭水河段拦河造坝,蓄水后引渭水攻入新城,用水破城。
水攻,这是攻城战中常用的方法,当年南梁围攻寿阳,建造浮山堰,就是为了蓄水攻城。
只是浮山堰建造难度太大,南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又天时不助他们,一场暴雨导致水量暴涨,反而冲垮了正在建设中的浮山堰,淹没了南梁自己的营地。
北魏将领李崇感受到战机,趁机带兵反扑,将南梁大军击破,自此成就了李崇“卧虎”之名。
浮山堰是在淮河上修建的大坝,此时的江南水网密集,淮河水流量极大,建造浮山堰的难度自然是极大的。
但是陇西郡在渭水上游,河道比较窄,拦河造坝的施工难度不高。
苏泽打开系统,看着新城上的感叹号,破城后就能获得新的【定向召唤】技能,还能刷出橙色的随从,对左右下令道:
“征调大军和民夫,在此处拦河造坝!”
“唯!”
——
渭水中下游,武功,西讨大营。
正光元年,六月初五。
这几日,萧宝夤总觉得心神不宁。
自从崔延伯出征后,前线可以说是捷报频传。
崔延伯一败叛军于扶风,二败叛军于渭水,上次传来的消息,崔延伯带领大军已经将莫折天生逼在了五丈原,只要等陈仓官军合击,就能击溃莫折天生。
莫折天生是在岐州最大规模的叛军了,只要击败莫折天生,就能收复岐州,反攻秦州了。
萧宝夤甚至有些担忧,如果崔延伯攻的太快,关中叛军会不会太快覆灭,到时候朝堂又要召自己返回洛阳怎么办?
萧宝夤下了决心,等反攻岐州后,一定要压着崔延伯,不能让这条老疯狗继续冲了,万一将叛军都灭了怎么办?
随着崔延伯的战绩传回武功,关西派和关东派的矛盾暂时消失了,双方都沉浸在战场的胜利中。
萧宝夤还在和手下宴饮的时候,一名慌张的函使冲进了大帐。
萧宝夤看到这名函使身上的血污,心中咯噔了一下,他也算是统兵经验丰富,立刻遣散宴会,带着函使来到自己的帐篷,这才询问道:
“前线怎么了?!”
函使立刻跪下来,满眼都是泪水道:
“崔,崔将军中了叛军埋伏,死于五丈原,我军大溃!”
萧宝夤差点晕倒在地,他连忙问道:
“柳楷呢?”
函使说道:“柳司马收拢残部,正在向武功败退,正是柳司马派遣属下向将军报信的。”
萧宝夤最担心的还是崔延伯部队的损失情况,他追问道:“柳司马残部还有多少?”
函使忍着泪水说道:“不足五千。”
萧宝夤跌坐在胡床上,仰天大呼:“崔延伯误我!”
事已至此,崔延伯也身死,萧宝夤再咒骂他也没意义了,萧宝夤站起来说道:
“先封锁消息,命令大军出扶风建立防线!”
只可惜萧宝夤想要封锁消息的尝试很快就失败了,他的属下冲进帐篷说道:
“都督!渭水上发现大量浮尸!很多都穿着我军的服制!”
对了渭水!
这么多人战死,漂浮来下游的尸体这么多,军中肯定很快就知道前线惨败的消息!
萧宝夤思考再三,只能下令士兵在武功建立防线,等柳楷带兵返回武功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去向。
但是这一次崔延伯大败,已经让萧宝夤大军损失惨重,光是手上这点兵力,眼看长安是守不住了。
——
渭水中游,五丈原。
“大司马!甲胄武器已经发下去了!”
莫折天生这次大胜,最重要的战果不仅仅是消灭了崔延伯的军队,更重要的是缴获了崔延伯的武器装备和粮草。
崔延伯的前军和中军,都被挤压在五丈原和渭水之间这点狭窄的地形上,当崔延伯身死后,他的军队迅速被下山的莫折天生大军冲垮。
河对岸的柳楷得知战局进展后,又害怕莫折天生渡过浮桥攻击他的后军,最后只能下令烧毁了渭水上的浮桥。
这样的结果是,崔延伯的军队退无可退,不少士兵跳入渭水求生,却被渭水吞没。
少数幸运儿横渡渭水,被柳楷收拢后,从他们口中得知了五丈原之战的具体过程后,柳楷立刻带领残军向武功撤退,一边派出函使向萧宝夤报告战局。
柳楷看着渭水对岸的火光和砍杀声,长叹道:“陈仓丢了。”
莫折天生从起兵后,一直缺乏装备。
没办法,秦州本来就不富庶,如今又多线作战,叛军又不擅长组织生产,至今莫折天生军队中还有半数士兵使用改造的农具厨具作战,至于甲胄更是只有少数亲信精锐才有。
这也莫折天生几次正面和官军作战,都落于下风的原因。
有时候也不是他故意败退,是真的打不过啊!
但是这次大战,莫折天生缴获了大量官军的甲胄和武器,莫泽天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莫折天生穿着从崔延伯身上缴获的明光铠,扶着缴获的崔延伯的配剑站起来道:“军心如何?”
手下立刻说到:“士气可用!”
莫折天生点点头,他抽出配剑说道:“大军集结,再攻陈仓!”
正光元年,六月五日,莫折天生大军击破崔延伯部后,再度起兵,伏击了准备合围五丈原的陈仓官军。
陈仓官军统帅,雍州刺史元修义力战而死,陈仓官军溃败,尸体再次飘满渭水。
六月十日,莫折天生攻入陈仓,宣布开仓三日,募集周围百姓从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