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这就换代了?研究快,也是一种苦恼啊!(2 / 2)

加入书签

其他人也把张硕谈到的氢弹电池技术,当做一种未来概念性的技术,其实他们都没听到关键点。

张硕谈到的所谓技术难点,都和核聚变控制本身无关。比如,张硕谈到了一亿摄氏度的高温反应,如何在一个电池装置内部进行控制。

也继续说起,温度低于一亿摄氏度,如何让反应持续。

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和技术问题。

另外,他还谈到了电能输出,也就是研究出技术以后怎么保证功率的输出,承载导体会不会受到高温影响等等。

这些都和反应控制本身无关。

核聚变的稳定控制方面,张硕早就想到了解决方案,就是添加一种‘强力控制’的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对于反应进行稳定的调节来,保证保证温度和反应速率。

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以托卡马克装置来控制核聚变反应上,他们还知道张硕在核物理所的研究,下意识觉得,张硕依旧是想以托卡马克装置来完成可控核聚变的研究。

实际上,张硕就只是依托托卡马克装置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强力强度相关的测定而已。

他之所以选择托卡马克装置团队,主要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国际上并没有其他方向的研究能够对核聚变进行控制。

虽然都认为张硕进行的是概念性的技术研究,但几个老师还是保证会给研究最大程度的支持。

很多研究就是这样的,听起来概念性很高,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科研领域来说,概念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大量几乎无法实现的研究,又或者是理论性研究,才会支持应用科技的发展。

哪怕研究最终没有成果,但研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积累。

更不用说,是张硕的研究了。

……

首都的会议最核心还是确定了离子炮的研究,并拟定了实现应用的计划表。

国际上来说,离子炮也一直是火热的话题,只不过名字是‘反导反卫星武器’。

国际舆论有大量的讨论,也有很多政-制层面的言论,他们都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

当分析内容多了,结论自然也就多了。

现在舆论上可以确定的是,‘反导、反卫星武器’所发射的是离子团,而且是从地面发射的。

同时,离子团打击卫星、导弹,威力实现是通过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

后者,则成为了政-制性的攻击点,“基础物理应该公开出来,这是国际学术默认的规则!”

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自然属于基础物理。

所以国际舆论上,尤其是学术舆论上,国内是处在不利地位的。

这方面学术领域的舆论更多。

大量的学者和机构站出来,希望国内能公开相关的物理反应,他们非常迫切想知道这种反全新的反应究竟是什么。

“这必定是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

“也许是核物理,也许是量子物理、高能物理,总是,是一种全新的反应。”

“离子团本身带有的能量,不可能造成如此威力,甚至连万分之一都做不到……”

还有一些特殊的团队站出来进行呼吁。

比如,诺贝尔委员会。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就站出来表示说,“新物理反应的发现,足以拿到一座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毫无疑问的。

绝大部分学者都会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心动,但张硕绝对是例外的,因为他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足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甚至不仅仅是一座,而是好几座。

一项全新的理论物理,带领团队完成理论验证。

单单是理论和引力信号的测定,就不是一座诺贝尔物理学奖能够衡量的。

现在张硕早就不在乎奖项了,因为以他的学术地位来说,任何奖项都没有意义,反倒是奖项颁发给,他是奖项的荣誉。

他已经足够有名气、足够有威望了。

作为源点论的开创者,当全世界有无数的物理学家投入到源点论的研究中时,可以说完成了开宗立派的成就。

源点论,发展速度也是指数级的,比曾经的弦理论还要快的多,主要是因为已经得到验证,并和技术关联在一起。

弦理论,说的再天乱坠,什么膜宇宙、十一维度空间,但根本还是只是理论。

源点论,已经成为源点物理。

上一次源点论研究会议结束以后,国际上有不少的高校、机构,马上宣布接受源点论。

这也让那些明确表示‘拒绝源点论’的高校和机构非常尴尬,才刚拒绝没多久就接受?

这也太尴尬了。

但是不接受是不可能的,一项已经得到验证,甚至发展出技术的物理,不接受?

那就落后了,而且是大大的落后。

在舆论纷纷,张硕已经回到了苏东,并继续做理论的常规研究。

中途,他找到了姚启明,交代了新一次的实验内容。

姚启明负责电磁力、引力关联信号测定的实验,而张硕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解组。

解组,来源于循环任务‘可转化为应用技术的电磁力、引力关系模型近似求解’。

新的关系模型解组,比上一次的节奏需求还要低,同时,对应的引力强度也低一些。

姚启明拿到了参数表单,看了一眼就被惊住了。

在听完了张硕的交代以后,他就回到了实验组,然后召集了实验组的核心成员。

现在姚启明的实验组,可不仅仅是原来的成员了,实验都已经扩大了很多倍。

一些新成员还包括航天集团、航天局以军方派来的研究员,他们会一起参与到研究中,并以基础的实验内容去制造引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拓展。

在所有人到来以后,姚启明依旧拿着表达,眼神动也不动一下,他好半天才抬起头,开口道,“我们要准备新一次的实验,并对各个参数进行调整。”

他说的深吸了一口气,“我们要验证新的解组!”

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马上有人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基础参数不都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还有固定强度的磁场设备。”

提问的是一名军方的研究员,名字叫做张世成。

姚启明抿了抿嘴,解释道,“这是张主任的决定,我们要验证新的解组。”

他说着甚至没抬起头,却说了一下主要参数。

一个是磁场强度需求,4920高斯。

另一个是引力转化数值,0.89倍地球引力。

在场所有人都被两个参数惊住了,“新的参数解组……提升这么大吗?”

“也不能说提升磁场需求降低,制造的引力场强度也降低,但是,接近地球引力,应用价值似乎更高了……”

“问题是,真实现了怎么办?”

“什么意思?”

其他人都看过来。

张世成面色复杂的解释道,“我们,再包括引力组那边,定制了好多台固定强度的磁场设备,还有其他的参数设备,强度都是固定的。”

“固定参数的设备有物理性材料支持,稳定性很高,几乎不会出问题。”

“这些投入很大,几个亿,甚至上十个亿,改变参数研究新技术,这些设备不都要改?甚至,没意义了?”

“额……”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

王强继续问道,“还有,我想到一个问题,想要让技术稳定就要用固定参数设备。”

“张硕教授的能力太强了,这一次实验成功,再去制造稳定设备,会不会刚制造好,又更新换代?”

他说完感叹一句,“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研究快也是一种苦恼啊!”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