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剑拔弩张(1 / 2)
第544章剑拔弩张
滕毓藻在永清临时行辕门前,对中外记者的讲话,在当天傍晚前,就被这些记者们快马赶赶去更近一些的廊坊,用那里的电报线路紧急辗转发回各自的报馆。
而因为廊坊的电报局中,只有一个临时报务员负责处理对外业务,以莫里逊为首的几个洋人记者,不愿排队等候,而是扔下摄影记者和器材,立即骑马连夜赶回更近一些的天津,在那里把他们的稿件连夜发出。
以至于,武昌和上海、广州的几家大报馆,在接到这些记者们紧急发回来的稿件后,报馆主编们都敏锐滴意识到这份新闻稿的重要性,都立即启动刊发号外的工作。
为了抢时间尽快发出他们的记者得到的这份必定会引发国内各界高度关注,甚至还会引发有极大反响的稿件刊发出去,各报馆的主编们,又不约而同地地采取边刊印边发放号外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将他们的首批号外发到市井百姓手中。
以至于,武昌、上海、广州几大城市,都抢在天黑前发出首份号外。
毫无疑问,文人士子们在见到滕毓藻的讲话后,人人激动万分!
尤其是那些年轻文人士子们,在读了滕毓藻的这份以答记者问方式发表的他对这份流传出来的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的看法后,各个顿感胸中热血沸腾,就好似滕毓藻替他们发出了催人振奋的一声呐喊。
滕毓藻对这份议和大纲旗帜鲜明、慷慨激昂的表态,犹如替所有忧心国事的文人士子们在抒发他们胸中积累很久的那一股积怨郁结之气,这让他们倍感振奋,各地都随即连夜出现文人士子们的聚众示威。
不管是上海还是武昌、汉口、汉阳、广州,城内的大街小巷都有文人们在给不识字的百姓们朗读解释滕毓藻的这份答记者问。
随即,武昌和汉阳就有大批神情激动的百姓、甚至汉阳枪炮厂的工人们,开始向江边码头汇聚,不顾江面上的英、美、法、日等国的军舰威胁,准备乘船赶去汉口租界。
好在钱师爷比较敏感,在拿到报馆记者自廊坊发回来的稿件后,安排刊发号外的同时,就将稿件抄件派专人送到了武昌望山门内的湖广总督府交给了张之洞。
张之洞在大呼“壮哉!滕兴甫!”的同时,立即传令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知府亲自带人上街维持秩序。
又派专人带领湖广水勇马上控制沿江各码头,将所有军民船只全部扣押调往下游。
他本人也亲率湖广总督府标营乘船赶去汉口租界,命他的标营亲军列队堵住通往汉口英、俄、法、德、日、美等国租界的所有道路。
由于,张之洞先一步接到钱师爷送去的抄件,《大公报》的号外又是最先在武昌发放,汉口和汉阳的百姓得到号外的时间要稍晚一些,而且送过来的号外数量较少,还在码头上就被人一抢而空,现在那些租界领事们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所以,张之洞亲军标营的举动,吓了这几国列强驻汉口领事们一身冷汗,以为张之洞要攻击租界,纷纷派人向张之洞表示抗议。
只是随即这些领事们就得到江面上游弋的军舰报告,武昌和汉阳通往汉口的码头上涌来大批青壮百姓,这些百姓已经被差役堵在码头上,而且总督府不知什么原因,刚刚已经匆忙将所有船只移往下游。
直到这时,这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各国领事才明白,这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张之洞此举是防止百姓再一次冲击租界,是在保护他们。
明白了张之洞的好意之后,各国领事立即下令,只要百姓不冲进租界,任何人不得有挑衅行为,否则将会被马上强制赶回国。
就在这些站在他们租界内的楼顶观察情况时,已经看到有汹涌的人潮顺着大街小巷汇聚到租界周边,好在有早有准备的湖广总督的亲军标营列队拦阻,又有汉口知县亲率衙役劝阻百姓,汇聚而来的数万百姓的情绪才渐渐安稳下来。
领事们惊魂少定时,这些领事们又纷纷收到现在天津的各国总领事发来的电报。
电报是发给各国所有驻清国领事的,要求各地领事务必严格约束所在地侨民,近期避免同清国官府百姓有任何纠纷。
另外,还附有滕毓藻的那份答记者问。
虽然张之洞采取的措施比较及时,可一些在租界外的洋行还是受到了冲击,甚至还有几个倒霉的洋人没有来得及及时赶回租界,遭到了人身攻击,所幸,被维持秩序的汉口压抑及时救出送回租界。
不只是武昌三镇、这一晚广州和上海也出现了百姓上街示威的游行,只不过都没有武昌三镇闹得严重。
这两处要显得有些滞后一些,第二天,得到消息的个大中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众示威抗议活动,而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各地都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行为。
作为议和谈判地的直隶名义上的首府保定,那里的百姓不进上街抗议,还冲击了奕匡在保定的临时住处,幸亏看到滕毓藻的答记者问后,狡猾的奕匡匆忙从后门逃出,躲进了有前锋军护卫的总督府,才躲过一劫。
愤怒的百姓,甚至还拆毁了一段铁路,声言禁止洋人再来保定谈判。
这一次,慈禧的反应十分快速,当晚就以光绪的名义向国内发出明旨,在明旨中严正声明,这份议和大纲,是在朝廷和太后以及他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奸贼奕匡欺瞒朝廷一人所为,对于这样丧权辱国,有损国体的议和大纲,朝廷盖不承认。
并免去奕匡议和主使一职,革除奕匡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爵位,交由部议,依律论处。
同时,在明旨中对李鸿章的身体状况深感忧虑外,还对滕毓藻大加褒扬,称滕毓藻乃大清之柱石,社稷之栋梁。”
“任命滕毓藻为议和副使,会同钦差大臣荣禄重新同洋人展开议和谈判,努力早日促成洋人撤军,恢复国内安稳,尽快给直隶受到战火波及的百姓予以救助。
尤其重点强调,谈判最终文本必须由滕毓藻过目,并亲自签字方可生效,否则朝廷一概不予认可。
还特意强调,如滕毓藻因军务繁忙无法脱身,可由滕毓藻指派能全权代表滕毓藻本人的得力人员参与谈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