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2 / 2)
一番警告之后,没人能给苏轼提供住宿之地,苏轼只得带着儿子家人自己搭草屋住。
苏轼在儋州的日子却也是安逸的,他帮助当地百姓过上了更好的日子,百姓们都对苏轼爱戴又敬重。
待朝廷再来人打探苏轼的生活境况时,相关人员自发将苏轼的生活描述得凄苦些,好打发走朝廷之人。
到了后来,苏轼与儋州百姓们打成一片,经常跟着他们去赶海捞生蚝,年纪大了的苏轼体力跟不上其他男子,就排在妇人后头,倒也能跟上她们的步伐。】
-
“啧啧,子瞻兄,你倒是挺不拘小节。”
黄州的庭院中,张怀民本来为苏轼的遭遇揪心不已,怎的一把年纪了还要被贬谪去儋州那等地方。
去儋州之人,据说九死一生都不为过,这可怎么办?
没想到豁达的好友过得还挺好,还跟着小郎君大娘子们一起赶海去了,敢情他刚才是白担忧了。
苏轼也是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被贬去那么远的地方。原本还在彷徨无助,冷不丁的听见张怀民喊着什么郎君娘子的,一时老脸都有些挂不住。
谁,谁一把年纪跟着去赶海了,定不是他苏轼所为!
【本以为,儋州就是苏轼最后的栖身地,若再被贬谪,苏轼就要被贬到海里去了。
所以对于自己以后要住的小茅屋,苏轼还是很爱惜的,时常就要招呼儿子苏过修修补补。
每当晴天时,儋州百姓们路过苏轼的茅草屋,总能看见苏家小郎君在屋顶铺草垫木什么的,很是勤劳。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苏大人喜爱修缮房子,若看见称手的茅草木头,都会拿去交给苏大人家的苏小郎君。
每当这时,苏家茅草屋就会传来许多欢声笑语,苏轼总是喜笑颜开,苏过总是愁眉苦脸。
苏轼高兴的是茅草屋越来越坚固,不会半夜睡着还要担忧屋顶不保,苏过愁的是又得爬上屋顶加茅草去了。
这样清贫又安逸的日子过了三年后,年轻的宋哲宗却突然驾崩了,由于哲宗并未留下子嗣,所以哲宗的弟弟赵佶登位,是为宋徽宗。
且不说朝堂之事,宋徽宗登基后按例大赦天下,且朝廷又回归到了保守派当政,苏轼也就在这一波赦免之中得以离开儋州。
与苏轼以往的任职地一样,儋州的百姓们也很舍不得苏轼,但苏轼有了更好的前程百姓们又打心眼里为他开心。
这回总算能坐上官船了,随着官船的驶离,苏轼朝着码头挥了挥手,看着相邀来给他送行的质朴百姓们,心头泛起了近乡情怯之感。
随着诏令,苏轼一路坐船北上,可到底已是花甲之年,又经历不断被贬谪,纵使苏轼心态再好,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