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庙算议事,两种统一的方法(13)(2 / 2)

加入书签

其次。北方统一,拿下荆州,大一统属于必然。

只要居高临下,引而不发,到时候孙权的势力就如同今天的荆州一样,门阀世家各怀心思,害怕事后清算,人人自危,散成一片。

孙权又不是孙策,没有那么大的威望。

孙策留下的老臣也不好驯服。

稍微等一等,孙权内部必定出现不同声音,矛盾激烈。

到时候不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了也是以最小代价胜利。

最后。

贾诩认为,北方还需要经营。

现在北方只是暂时安稳,其实还有许多隐患。

早年对匈奴进行了内迁。

内迁固然快速补充了人口,获得了士兵,但只是鼎盛时的暂时降服。

如果不能将之处置,会有极大祸患。

如二十年前被安置在并州北部的南匈奴反叛,用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不断往南推进,把并州占了七七八八。

如今南匈奴投降,但是也只能承认了并州被占去大半的既定事实,分其为五部,各立首领。

并州辖区,上郡和河西郡还有羌人。

河套地区还有大量的鲜卑杂胡。

固然不成气候,但并凉两州民族成分很复杂,矛盾也尖锐。

随着天下定鼎在即,之前为了战争迁徙异族的举措,就要开始处理。

贾诩的主张是稳一手。

把现有的经营好,到时候想如何拿捏孙权,便可如何拿捏。

而且他认为要从争天下模式,进入到治理天下的模式。

贾诩分析有理有据,但他在曹操阵营中的职务、地位,比不过荀彧。

荀彧是差一点要被表为三公的大佬。

而他是官渡之战,劝张绣归降曹操,资历、势力远远不如。

不过此刻身份更多是曹操的谋士,采取什么计策,要曹操这个谋主定夺。

沈三通坐在监视前看着一众演员表演,都是老戏骨。

对话、表演呈现出来是一种享受。

贾诩的扮演者李建义老师,就是曹正淳、季检察长。

荀彧年龄比贾诩年轻十六岁,由人艺另一位台柱子,何冰饰演。

开场是两分多钟的台词,不是文言文,而是对仗工整,不影响观众理解的白话。

不只是如此,对话里还潜藏着大量的信息,把事情交代清楚。

这其实是有些不合理的,对话哪有交代前后事的。

但沈三通要求这部戏,一点不了解三国的观众也能看懂。

剧本写作的时候,就是假定都不知道三国。

所以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

他要求故事要简单,一点门槛不要有。

作为历史大片,赤壁本身就够厚重,重点是后期特效做好。

沈三通对历史的理解,是动态的。

不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线性发展,不是升级打游戏,也不是史记。

史记是简化了的,而且历史记录者,是文官。

记录历史的史官家族,也是士族的一份子,带有偏向性。

会掩盖一些士人的丑态,和世家的嘴脸。

他的理解,曹操诛灭袁绍,北方统一,曹操势力从线性发展到了指数增长的时候。

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大势已成。

这时候各个势力,一定各有心思。

拿下荆州不是问题,荆州门阀世家不是npc,不是游戏角色。

要是刘表不偏宠刘琮,而是立长子刘琦,有着大义名分,荆州世家还能安稳一些。

但眼看着刘表要死,蔡夫人和妻族合作,开始隔绝内外。

明显是要立名不正言不顺的刘琮,没有大义名望,根本无法抵挡曹操。

这种局面之下,要是说荆州世家毫无反应,不仅不是现实,也是对家族的不负责。

大部分门阀世家一定早早和曹操联系。

所以荆州对于曹操阵营来说唾手可得,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大统一,甚至是统一后的治理。

后世之人看赤壁之战,会觉得赤壁之战就是全部。

但放在当世来说,对于曹操来说,赤壁之战十拿九稳,北方已经定了,南方弹指可取。

多个机位拍摄,这段剧情采用长镜头。

非常大胆的一镜到底。

双方讨论完之后,产生了两个观点。

这个时候需要谋主曹操来决定,如何统一。

坐在上位的曹操,满目霸气和威严。

此时的他,不只是丞相,实际上已经是半个皇帝,半个天子。

曹操一字一句道:“攘外必先安内。”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