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武曲叠文曲(1 / 2)
“金银山?”
听了这地名,杨沅恍惚了一下,一时想不起它的具体方位。
贝参谋马上知机凑上前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杨沅一听,原来这金银山就位于灵壁县的中部地区,距灵壁县城不远,当即决定,就以此为聚兵之地,以方便散落在灵壁地区的宋军从各个方向朝这里汇合。
其实,此时他们若能迅速集结一支人马北上,切断金兵北逃的路线,还能有一番大斩获。
宋军现在是兵不知将所在,将不知兵所在,金兵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
这样的情况下,他只消有一两千兵马在手,就能在金兵慢慢重新聚合之前,把他们一一歼灭。
奈何他手头没有这样一支机动力量了。
汇集在金银山下的宋军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不是铁打的身子。
就算是杨沅这等体力绵长、韧力强大的人,经过这一夜不间断的厮杀,现在都已精疲力尽,又怎么可能指望将士们仍能长途奔袭,再次投入战斗?
哎,到底是限于时代条件啊……
杨沅有些惋惜地想,这要是有一部电台,很容易就能联络上尚未及参战的各部以及淮西的兵马,那样的话……
这样一想,杨沅忽然就想到了邵宏渊部。
邵宏渊作为淮西方面军的主帅,被他派去攻打徐州了。
当初贝儿帮他拟定这一战略方案时,只是下了一步迫于种种客观条件,所能想出的最好方案,算是一步“闲棋”。
如果让邵宏渊从淮西直接增援淮东,恐怕很难让他果断从命。
邵宏渊有他负责自己的防区,抽调主力东移,万一西线出事,就会危及重镇建康。
而且从淮西到淮东,路途遥远,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他很难及时赶到加入增援。
但是让他北上去攻打徐州,他自己的西部防区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了。
而且他打徐州本就是虚幌一枪,主要是起到惑敌和吸引金军的作用。
杨沅并不要求他真能打下徐州,他进退的自由度较大,这是能让邵宏渊接受的一种作战方案。
再一个就是,当时杨沅也没想过灵壁这边,最终会以现在这样一种“比烂”的方式结束战斗。
如果这边战事胶着,那么当徐州方面出现宋军的消息传来,灵壁这面的金兵担心后路被截断,就能为灵壁这边的宋军营造一个更好的局面。
而现在,两边打得稀烂,金军也只能边撤退边聚合,说不定就能遇上邵宏渊的兵马。
想到这里,杨沅立即集中马匹,挑选轻伤将士开始行动起来。
首先,他派出了二十多个轻骑兵北上。
杨沅之所以派出这么多人,也是因为北逃的金国溃兵恐怕不少,人少了很难自保。
饶是如此,杨沅也对他们做了交代,如果沿途遇到金军散兵,只管避让迂回,不必交战。
他们的目的就是赶到徐州方向,把这边的情况告诉邵宏渊,邵宏渊自然明白该做什么。
然后,杨沅又将剩余的骑兵全部派出去,此时他手中一共也就不过两百余骑,去搜索整个灵壁战场。
为了提防还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金军,这两百余骑战士只分做两队,分别以金银山为中心,向两翼弧形搜索。
他们见到宋军的离散士兵,会把这处所在告诉他们,让他们向这里集结。
若是遇到小股金兵,可以吃下就吃掉,吃不下就绕行过去,放他们北逃。
最后,杨沅又派出一些步卒,寻找附近村落,找到他们的村正,要求提供饮食、药物等的帮助。
杨沅还要通过他们,再向灵壁县城获取更多帮助。
金军在灵壁作战的目的是吃掉宋军精锐主力,而不是以攻城掠地为目的,所以这一次当地百姓受到的袭扰不是很严重。
虽然大股金军出现后,百姓们也在躲避和逃难,但大多是躲在离自己的城镇村庄不太远的地方,找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灵壁战场上,在当天上午的时候依旧有着零星的战斗。
如杨沅这边一样,李显忠、陆天明、柳墨霖等宋军将领,也陆续收拢了一些残兵,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队伍。
杨沅在做的事情,基本上他们都在做,只除了派人去徐州方向找邵宏渊这件事。
因为他们要么不知道邵宏渊的动向,要么知道了也无权下令给邵宏渊。
等到杨沅派出的游骑找到他们,告知了杨沅的所在,他们就打起精神,带领人马向金银山方向集结了。
此外,宋国的地方官府也在发挥着作用。
宋金两国大军以灵壁作为主战场,双方调动的总兵力超过了二十万,如此规模的一场大战,各方岂不瞩目?
附近如泗洪、盱眙、五河、蚌埠、怀远、宿州的州县官长,都派有探马往灵壁方向刺探情况。
昨夜这一战八方皆闻,只是夜间他们不敢深入,及至天明,就有胆大的探马小心翼翼深入战场了解情况。
他们得到的情况就是,昨夜一战,双方人马几乎都打没了。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他们接近战场区域打探情况,沿途居然还救下一些宋军的散兵,其中宿州和泗洪两地派来的探马,甚至还从草丛里捉到了几个金兵。
消息传回之后,这些地方的官员立即组织团练民壮,呼啦啦地冲向灵壁捡便宜来了。
之后便有当地豪绅地主准备了粮草药材,领着庄丁仆从,赶往灵壁犒军。
灵壁战场上的各路人马陆续赶到金银山,聚集于此的人马越来越多。
这时候即便还有成建制的金军没有被打散,也难以对他们产生威胁了。
李显忠、陆天明、柳墨霖等大将相继率领几百上千人的队伍赶到此处。
杨沅立即把兵权交还给了李显忠。
李显忠以金山和银山为犄角,建立了两处相互呼应的临时驻扎地。
重伤员安置在最内侧,其余人马在外围构筑工事。
等防御工事建成,留下部分人马守御,其余人马以三百人为一队,派出去向各个方向打扫战场。
他们的任务是清剿金国残兵、收容大宋离散的战士、打扫战场,统计战损和斩获。
到了第三天,附近各州县的民壮团练队伍就赶到了灵壁县。
他们把自己的这种行为称为“拦芋头”。
从唐代开始,当地就大量种植芋头了。
但是农民采收芋头时,地里面难免会有零星的芋头埋在土里没能收获。
于是就有老人、妇人和孩子,到人家收获过的芋田里去细细地翻地,捡拾这种遗漏的芋头。
由于他们要捡拾这种芋头,就得把人家的地从头到尾仔细翻上一遍,这对人家明年的种植大有好处。
所以地主并不反对,甚而还非常欢迎,可谓各有所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