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这也太拟人了吧?(2 / 2)

加入书签

朕作为皇帝,难道不能采取更严厉一点的措施,来告诫其他人吗?

再不济,也总能

张释之回答:法如是,足矣。——既然法律有规定,那就按法律规定的条例来处理,便已经足够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寥寥五个字,却成为了汉家自那以后,往后百十年的执法核心思想:法如是,足矣。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张释之这五个字,就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后世法治思想的雏形。

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遗憾的是,张释之这句法如是足矣,并没能在这距离后世两千多年的时代,萌发出法治思想的萌芽。

但正如窦太后当下所言:这五个字,至少在华夏文化中,填入了一枚名为‘凡事都有个度’的种子……

“唉~”

“我至今都还记得,张廷尉那句法如是足矣,让先帝感到多么羞愧。”

“也就是从那以后,基本只要是张廷尉说的话,哪怕是完全没有道理,先帝都会再三斟酌、慎重考虑。”

“——君臣相得,不外如是。”

“先帝,成就了廷尉张释之这个名臣;而张释之,也未尝没有成就先帝、未尝没有成就我汉家的太宗孝文皇帝……”

为刘荣回忆过当年,发生在先帝和张释之君臣二人间的这桩往事,又做出了总结性的感叹唏嘘,窦太后又冷不丁‘诶?’了一声,旋即便摸索着将身子转向了另一旁的天子启。

“按张释之的年纪,当还存于世吧?”

“怎似是有段日子,没听到这位张廷尉的消息了?”

“——还在淮南国做王相?”

“还是……”

在窦太后问出这句话之前,天子启的心情还非常不错。

——虽然辕固生最终,还是被窦太后一怒之下扔下了兽圈,且到现在都还在同野猪搏斗,但根据天子启对辕固生的了解……

额,主要是根据天子启对儒家‘君子六艺’的了解,手持利刃的辕固生,不大可能被一头野猪伤到性命。

七十好几的老儒,被丢进兽圈里和野猪搏斗,看上去考验的是辕固生的武艺,但实则,却更多是窦太后在泄愤、在羞辱辕固生。

——你不是牛的不行吗?

——我一句话,你不也得去跟一头野猪舞刀弄枪?

再者,对于辕固生,天子启也并非是多么喜欢,又或是多么惜才——天子启仅仅只是不想让辕固生死在长安,平白蒙受一个‘不能容人’的污名,更甚是给鲁地那些个腐儒们,提供‘焚书坑儒2.0’的素材。

辕固生最终沦落到这么个下场,对于天子启而言,力度刚刚好。

不用再为辕固生头疼,又意外得到刘荣‘感化窦太后’的意外收获,看样子更是像要彻底化干戈为玉帛的架势,天子启更是别提有多开心。

但当母亲窦太后,这么毫无征兆的冷不丁问起张释之,天子启被写满轻松、喜悦的神情,却当即像是被施了定身术般,彻底僵在了脸上。

“额……”

“张释之……”

“额,那什么……”

难得哼唧了这么老半天,也没能多挤出几个字来,天子启索性将双肩一耸拉,隔着母亲窦太后,给刘荣使了个眼色。

——替我说吧。

——反正也瞒不过的……

得了皇帝老爹的授意,刘荣自也不敢怠慢,只颇有些尴尬地伸出手,拉了拉祖母窦太后的衣角……

“张释之,被父皇罢免了……”

“早在吴楚之乱平定后的第一时间,张释之便被革除官职,被遣送回了老家。”

硬着头皮将事实道出,刘荣也随之将身子坐的更直了些,做好了随时为老爹解围,劝祖母窦太后息怒的准备。

但出乎刘荣预料——出乎在场每一个人预料的是:在从刘荣口中,听到先帝朝的名臣张释之,居然落得个免官归乡的下场时,窦太后却只是愣了片刻。

而后,便面色如常的点点头,再发出一声轻叹。

“也好啊……”

“也好……”

···

“君主打算举兵作乱,作为臣下,唯一能做的,便是像楚国相张尚那样,死谏不退,宁死不屈。”

“张释之为淮南相,在得知淮南王打算举兵之后,却是直接设计夺了淮南王的兵权。”

“——虽然最终,淮南国因此而得以保存,没有被吴楚之乱的战火所波及,但张释之的所作所为,也终归是不和君臣之道的……”

额……

额…………

刘荣很懵。

不是因为窦太后此番话,有多么惊世骇俗的内容;

反而恰恰是因为这些话,都正确到让人挑不出丝毫毛病,才让刘荣感到懵逼。

——什么情况?

——这么对的话,居然是从皇祖母嘴里说出来的?

这也太拟人了吧?

见刘荣如此反应,另一侧的天子启已经是乐开了花,不只是觉得刘荣的反应太过好笑,还是终于在刘荣面前赢了一场:我妈比你妈懂事!

而在刘荣、天子启父子二人之间,窦太后虽然什么都没看清,也没人在耳边提醒,却也似有所感的站起身;

带着稍有些僵硬的尬笑,由女儿刘嫖小心搀扶着,颤巍巍朝着不远处的行宫方向走去。

“差不多了,就给人拉上来吧。”

“——别真让我汉家的《诗》博士,被皇帝圈养的野彘给咬死了……”

···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啊……”

“终归是迷途知返,便总还要给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

···

“张释之,毕竟是先帝的臣子。”

“就算是免了官,皇帝,也总该要照看着些。”

“好歹也要给个光禄大夫之类的虚职,好荣归故里;”

“免得到了地底下,无颜面见太宗孝文皇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