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治蜀大成(1 / 2)
随着雍闿在乱军之中被杀,叛军几乎在一盏茶的时间内,就彻底土崩瓦解。
建宁郡的叛军,本就是靠雍闿一个人的蛊惑和劝诱,以及雍闿家族的势力,拉起来的。现在叛乱的正主都被灭了,还有谁能找到继续战斗下去的理由?
如果是原本历史上,十几年后诸葛亮来南征时的情况,那就算雍闿死了,好歹还有孟获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能继续割据当土皇帝而战。
但是这一世,平定南中提前了整整十四年,孟获如今还不是一个四十多岁、威望赫赫的蛮王,而是一个才二十七八岁年纪的部族夷帅。
十四年的时间差,足以改变很多事情,提前了那么久,孟获现在的个人威望,根本撑不起局面,雍闿一死,就等于南中彻底没人敢再反抗诸葛亮。
更何况在雍闿之前,已经有朱褒、高定这两个血淋淋的教训了。
雍闿是午时三刻左右被杀于乱军之中的,午时末,甘宁就已经控制住了战场,开始收缴降兵的武器了。
又经过两个时辰的打扫战场,入夜之前所有成建制的敌军都已被俘虏,剩下四散逃跑的,一时也没有办法,总要抓个好几天。
不过好在雍闿的部将鄂焕,以及孟获和其他几个被蒙蔽裹挟的夷帅,也都在率众投降之列。如此一来,也能确保控制住绝大多数乱兵。
孟获被搜缴了武器之后,就被人绑了双手,由甘宁、周泰亲自监视着押到诸葛亮面前,接受诸葛亮的问话。
诸葛亮轻摇羽扇,一边打量着孟获,一边先吩咐甘宁:“兴霸,你且分兵一半,先持雍闿首级回围城营地,若是今夜能劝降滇池县最好,如果黑夜中敌军拒绝交涉的话,就明早再说。这里留下幼平看着就行了。”
甘宁非常干脆地接受了命令,这就翻身上马,整兵回营。
这处战场,距离滇池县城还有三十多里路呢,赶回围城大营都得半夜了。
甘宁马不停蹄赶回去后,连忙派人拿着雍闿的人头去城下喊话劝降。
但城头守军,果然因为黑暗中看不清楚,无法分辨雍闿的首级,觉得这是诸葛亮的诡计。雍闿的儿子雍熙亲自督战,下令弓箭手乱箭放射,甘宁派去劝降的骂阵手们也只能顶盾撤退,等明日再说。
另一边,诸葛亮在分派完甘宁的差事后,就好整以暇地专注于敲打孟获。
他用羽扇敲打了几下孟获的肩膀,用悲悯的语气唾息:“朝廷对南中百姓轻徭薄赋,只收特产贡物,不收算赋、田税。
还特地开了榷场,有官营的商队贩卖井盐、铁器、蜀布给你们,只问你们收些皮革、牛筋、胶漆、药材等物。
如此仁至义尽,尔等为何还不知足,居然阿附雍闿叛乱!如今族中青壮都被我军俘获,可愿接受朝廷的改编!”
孟获此前并没有见过诸葛亮,如今才在这种场合下第一次相遇。
刚才他看到诸葛亮的仪表时,还有些恍惚。没想到如此俊朗挺拔儒雅的人,说起话来却是气势磅礴,有理有据层层递进。
孟获本就口拙,一时竟被问得哑口无言,憋了半晌,才下意识地羞愧认罪:
“我等蛮夷,素来不愿汉人官府管束,之前又被横征暴敛之官侵轧。太尉与令君改行仁政,我们也算不明白……就是想能尽量自治其土……如今甘愿服罪!我等也是被那雍闿蒙蔽了!”
孟获说来说去,无非是强调他们南蛮人没文化,汉人调整了统治策略后,他们也算不明白账,不知道到底是真让利了,还是有别的阴谋。
但南蛮人也有一点自知之明,他们知道跟汉人玩脑子玩不过,就想着不玩,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另一方面,他们基于朴素的经验,总觉得汉人所谓的仁政,最多也就是一时的,说不定就是为了笼络人心而装的、演的。
认为一旦南蛮人放弃了自己管自己的权力后,汉人设置了流官,慢慢渗透进来,将来说不定还会把之前的惠民之政慢慢收回去。
当然了,最后这一两点考虑,如今孟获作为阶下囚,都被缴械绑缚了,肯定不敢说出来,也就只是在心里想想。
诸葛亮何等样人,他当然也不用指望孟获亲口说出来,只要观其神色,察其语气,就能看出来。
诸葛亮也不会故意全盘点破,免得双方面子上都不好看。他只要对方服罪认罚、他也能为朝廷立起威来,就足够了,何必彻底撕破脸呢。
于是诸葛亮就只是当着其他几个被俘的部将、夷帅的面,看似声色严厉,实则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地训诫道:
“你们蛮人算不明白,就能觉得官府的仁政不是仁政了么?自己无知浅薄,害了族中健儿!至于担心仁政不能持久,只是一时诱骗,就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该从重治罪!”
孟获虽然相对愚钝,但听了诸葛亮最后那半句话里的“本该”二字,也恍然了。
本该治罪,那不就是说表现好就可以赎罪了么。
孟获连忙抓住机会,一边磕头认罪,一边象征性求问:“远人愚钝,今日方知令君言而有信,古今罕见!实在是后悔得很!既然令君说朝廷的仁政,能一直持久下去,却不知我们南中儿郎给朝廷当兵,军饷可能一直足额全发、不受克扣?”
孟获问出这个问题时,旁边还有俩被押着跪着的夷帅,内心不由为他稍稍捏了一把汗。心说诸葛令君都给了将功赎罪的机会了,怎么还讨价还价呢?
但只有孟获自己知道,这个稍微讨价还价一下的姿态,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
既然诸葛令君急于在南中宣扬他的言而有信、朝廷绝不会朝令夕改。
自己这么一问,等于是给了对方证明自己权威性的机会,诸葛亮又岂会深责他?算是捧哏。
只有问那些没准备兑现、也没准备足额发放军饷的喝兵雪无信之徒,他们才会破防。
果不其然,诸葛亮听说这个问题后,只是微微故作勃然变色:“浅鄙之徒!真是夏虫不可语冰!太尉治军,何曾有欠饷之事!”
不过,诸葛亮放完话,也并没有深责孟获,只是拂袖而去了。
那姿态,也就跟菩提老祖敲完猴子三下脑瓜之后拂袖而去,差不多洒脱。
其他夷帅听了诸葛亮的敲打,也并不惊怖,反而被诸葛亮朦胧描绘的“只要有人肯去当兵,就能足额发饷发赏”的景象唬住了,一个个愈发懊悔自己之前的愚蠢多疑短视,不愿意相信该信之人。
诸葛亮希望借助南中青壮充实兵源的图划,也潜移默化地搬掉了一大块主要障碍。
过几天,他就可以顺水推舟,先把投降的俘虏甄别一下,优中选优,先把最适合充军拉去北伐的人挑出来,好好重新训练整顿军纪,再徐徐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