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是个人(1 / 2)

加入书签

在枣子岭村民热热闹闹地插晚稻的时候,傅元昊来到了枣子岭。

“阮姑娘,这抢种在即,你之前提供的插秧机成本太高,做起来又费时间,如今庐临府内好几个县及周边好州府都难以普及,有没有什么更简便又更适合普及的省力插秧工具?”

阮青青快速地在脑子里寻找起来。

简便又高效的插秧工具只能是插秧机诞生前所受启发的莳梧了。

据《直隶通州志》所载,莳梧主要在江苏南通的丁堰、石港、马塘、白蒲这一带使用。由三部分组成。

最下部分为插头部分,俗称“莳梧脚儿”,系由此插秧入土者,为竹制,削竹管成叉状;中间部分为装插头部分,为铁制;最上部分为手柄,弯似马鞍,前端昂起如舟,后边直立若钩。

其手柄一般是硬木做成,但因牛角光滑,手感舒适,不伤皮肤,且自然弯曲,故考究的用牛角制成。

阮青青直接进屋里拿出炭笔和纸将莳梧画出来。

“这个插秧工具简便且容易推广,名叫做莳梧。操作时,左手执秧,右手握上部前端,分取秧苗,插入土中。使用莳梧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可以加快分秧和定植的速度,一人一日可插二亩许,效率高出人工手插的一倍。也算是提高了劳作效率,节省了点人力。”

傅元昊一听到这里,再看图,喜不自胜。

“这个好!看起来简便,能提高一倍的效率也很不错了!这样,阮姑娘你直接做出个实物出来,我将这图纸并实物带回去好推广。”

自己做是不可能的,阮青青再次拿着图纸去找燕木匠。这次燕木匠不到半日就给做好了。

傅元昊一手摸着新鲜出炉的莳梧,一手捏着讲解详细的图纸,看着阮青青目光无比复杂。

“你不该对我这么不设防的!”

“我信你们!”

仅四个字,让傅元昊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

“好一个‘我信你们’!我现在忽然有些理解,周大人当初因你毫不犹豫将家族给卖了的心境了。阮姑娘放心,我傅元昊用自己性命担保,绝不辜负你的这份信任!”

阮青青平静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好!”

送走傅元昊,阮青青继续和其他人一起,忙着堆肥。如今大面积种植,仅靠家里的那些厩肥和舍肥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其他肥料补充。

阮青青就想到了堆肥、沤肥。原材料也不拘于塘泥、河泥,牲畜粪便,切碎了的麦秸秆、腐叶等等。

因为人手足又是下了死力要多种主粮,所以阮青青家里的现有的材料或堆或沤的肥根本不够用。阮青青又把主意打到五道岭后面山林里的烂叶子和地上的黑土上。

经过之前阮万铁给乡亲们普及,大家都知道山林里的烂叶子和地上的黑土处理下就是好肥料。所以等阮青青去山林找时,早被家里牲畜粪便少的人家捷足先登了。

她只好走更远点的地方去找。这一走就走得有点远,都快到了之前他们躲瘟疫的那个山谷。

“青青,咱们为这么点烂叶子和黑土走这么远的路,感觉有些亏。”

在回家的路上,阮万铁将肩上担着的担子换了个肩膀担。

阮青青的肩上也担着两大箩筐的烂叶子和黑土,份量不比阮万铁担的轻。

“爹,我们辛苦些担点回去和其他的东西凑合下还能堆两堆肥。可若我们什么都不做,那两堆肥也没有了。到时候该追肥时没有肥,收获时有没有收获是一回事,甚至还搭进了不少人力和种子的成本。那才叫亏!”

“唉,要不是打仗,要囤粮食,就凭我们家养的鸭子也能满足大家一年的口粮。更甭提那取之不尽的鸭粪了。哪里还需要跑这么远刮黑土!”

阮万铁轻声抱怨着。

“爹,此一时彼一时,没啥好说的。倒是之前让你买盐,你买到了多少?家里的鸭蛋都等着盐腌制呢!”

阮青青现在满脑子都是囤的物资够不够。

“买了买了,我托了些关系买到了两百斤盐,放心吧!盐管够!”阮万铁的注意力瞬间转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