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润物细无声(2 / 2)
约莫三两个呼吸之后,金声便将昨日送达的邸报翻了出来,而于此时,江天一的话语声便又传了过来。“那文章是徐瑜徐督院所写,依学生所见当是在为增加会试名额铺路。”
随着江天一的解释入耳,金声很快便找到了那篇文章,待细细读了几遍之后,他便将邸报平平铺在桌案之上,紧接着便又琢磨了起来。
这文章里先是说了朝廷的官职现状,后又说了此番会试的录取情况。
官职现状自不必多提,几番战事之后,已没了几个待放官员;这会试也无需详说,多少下来总也是一般情况,参加考试的极多,能够上榜却不及十之一二。
写到这里,那文章便话锋一转说到了当下的北伐上。
据文章所言,在江淮击败鞑子已不是什么难事,关键便在于战后稳定地方上。
看到这里,金声已经大体猜到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待他继续看去果然便看到了“清算降官”、“人手不足”等字眼。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明显,就是认为江北降官不可再用,而朝廷这里却没有足够的人手,可出乎金声所料的是,徐瑜在这篇文章里只是抛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办法,这却让写惯了八股的金声心里如猫抓一般。
为何没有中股、后股?
心念及此,他便又将这文章细细看了一遍,待再一番思量这才有了点头绪。
这文章看起来是一篇不完整的八股,但实际上的目的却只是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至于说思考的方向
增加科举名额的确是个不错的法子,但方才入仕的学子根本没有行政能力,指望他们稳定将才夺回的城池几可称得指屁吹灯。
当然,也可以用新入仕的学子顶替不太重要的位置,再将有着从政经验的官员调去江北,可这样一来后方势必得生出不少事端。
届时前面打仗,后面不断起火,这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
念头不断转动,金声却想不出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用意,而于此时江天一似有话要说,他便将注意力投了过去。
“老师,依学生所见,陛下行事每每出人意料,倒也没必要苦思冥想,不过增加会试名额却能算是板上钉钉,于学生倒也是番机会。”
话音入耳,金声心中突然一轻。
所谓关心则乱。
他本是个不太看重官位的,若不是如此也不会几番推辞朝廷任命,这一番他因太过关注自家学生的前途而费心去猜这文章内里含义,却不想学生看的还要比自己透彻一些。
“嗯,不被世情所迷倒也是个长处,你便多多用功为下次考试准备吧。”
话到这里,师徒二人有关邸报的讨论便也到此为止,其后金声又问了问江天一学业上的疑惑,待一一解答之后便结束了这番谈话。
与金声师徒相比,这篇文章在士林中可算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期望朝廷能早些增加取士名额的,有奋发图强准备在下次会试大显身手的。
说到底,十年寒窗苦读,谁都希望自己能鱼跃龙门,只是多少年下来,能够以进士之身步入仕途的总不过万千之一,绝大多数人能中了秀才便已算是祖宗显灵。
只是对熟悉朱慈烺行事风格的朝廷重臣们而言,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却不仅局限在增加名额这等小事之上,对于自家陛下真正目的的猜测自也多了不少。
有认为这是要以增加名额之法与清廷争夺人心的,有认为这是要平衡地方势力的,更有甚者还觉得陛下想要更换首辅,却也不知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
对于这些猜测,朱慈烺自是有所耳闻。
不过他既没有确认也没有否认,甚至都未在臣子面前提过此事,就好像那篇文章全是徐瑜自己所想一般。
这样的局面维持了好一阵子,直到士子们都有些心灰意冷之时,另一篇由刘宗周执笔的文章却在士林之中悄然传播来开来。
在那篇文章里,这位礼部尚书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详细分析了取士方法的演变,并探讨了“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必发于州郡”的好处。
待到最后,他认为增加取士名额不但势在必行,还提新入仕的学子可以从县一级的属官、甚至更低一级做起,以熟悉基层衙门的运转。
这篇文章虽掀起的波浪自要比早前那篇凶猛许多。
有一部分士子认为他们若能入仕自为人中龙凤,若做了那些胥吏的差事便算是有辱斯文。
这些士子在邸报传出之处便对刘宗周展开了激烈的攻击,直让这曾为士林领袖的刘青天除了衙门便不敢出现在其他场合。
面对这样的情况,邸报再一次陷入了沉默之中,其后好一阵子都只如从前一般刊登点朝廷大小政务,再未说过半句有关增加取士名额的事情。
按着那些士子所想,他们这一遭便算是谏得朝廷收回了有辱斯文的想法,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大明官方虽未曾对他们攻击朝廷重臣的事情做出处理,从头至尾都处于沉默中的绝大部分学子却突然对这些同窗冷嘲热讽了起来。
当然,放在明面上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断了他们的入仕之途,而是这些人只知死读书、读死书,无有半点之行合一的能力。
里面的逻辑倒也简单,若不是没有从政的能力,如何会担心衙门的庶务?
岂不闻“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必发于州郡”,史上有不少贤能官员都是从衙门里最基本的工作干起,最终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成就。
对于士林中那激烈的辩论,有些中低级官员自也参与了进去,只是邸报这东西受着朝廷的控制,就算他们通过某些渠道制作了大量印刷品,但这些论点却也仅能在一定范围之内流通,却无法对整个大明的士林造成太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取士名额的意见逐渐统一了起来,而于此时有一份邸报发出,上面的文章却已由内阁首辅钱谦益亲自执笔。
在这份文章里,钱大学士先是肯定了“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必发于州郡”的说法,然后又对增加取士名额的必要性给予了正面回应。
待到最后,他表示陛下已命内阁在下次会试之前给出一个可行的章程,中枢各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商议。
事情到了这里,朝廷做出了符合最广大士子利益的表态,士林中的讨论自也逐渐落了下去,只是当所有人都在期待下一次会试的时候,朱慈烺的目光却已落到了长江以北。
因为北伐大军距淮安已不足百里。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