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这种伎俩怎么可能瞒得过诸葛司徒(1 / 2)
曹操下定决心要利用己方的内线作战优势,主动寻求与刘备三路大军中的某一路决战,以打开局面。
此后几日,雒阳朝廷的最高层,很快就开始调兵遣将,集结主力,秣马厉兵,尽快开拔。
近二十万人的部队调度,声势何等浩大?粮草辎重,军需耗材,战马器械,需要筹备的东西千头万绪。
按说这种规模的部队集结,至少要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确保停当完备。
但是曹操却不会给下面的人那么多时间准备,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就在于信息差和时间差。
决策是自己刚刚才做出的,拖得越久,就越有可能泄密。而一旦泄密的话,敌人有了准备,也开始集结部队,提前调度拉扯,那曹军一方的内线作战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
曹操唯一的胜算,就是他的主力能同时赶到战场,而敌人做不到。敌人将不得不打成添油战术、如葫芦娃救爷爷那般一个一个上来送。
如果这个胜算都丢了,一切就全完了。
所以,曹操下了死命令,十天之内,必须集结完成。而且为了保密,他都没让军队来雒阳取齐后再一起去前线,而是让各部都直接去魏郡集结。
甚至在魏郡范围内,曹操都没有要求部队去邺城集结,因为那样又要多费一番额外的折腾,一来一回又是不少路程。
他要求军队直接在黄河北岸的黎阳港集结,然后顺黄河北岸而下,和邺城的夏侯惇在魏郡境内形成钳形攻势。
到时候一南一北,从陆上夹击如今还在攻打邺城门户馆陶一带的诸葛瑾、赵云部。
决战的战场,按曹操的初步估计,应该就在邺城、黎阳和馆陶这个三角形连接起来的地带中的某一处,如今具体位置还没法确定。
因为仗一旦打起来肯定会拉扯,会运动,这些细节目前是不可能算准的。
反正那一带全都是大平原,最终决战位置在哪儿也不重要,战场形势都一样。双方如果交战兵力达二三十万人之巨,也确实需要一大片平旷的战场才能塞得下,所以战场面积肯定不是一个县就够用的,或许会横跨好几个县。
说不定,未来这场战役的规模,将会如同又一场官渡之战那般宏大。这场战役只要打起来,也足以决定关东大地归于曹刘谁手。
当年袁绍跟曹操打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也是从邺城南下,推进到魏郡的最南边,推进到黄河北岸的黎阳港,然后试图南渡黄河,打延津、打白马,最后逼退曹操,一直追到官渡。
如今,曹操也重回黎阳,重回了十三年前袁绍南下时的出击基地,所区别的只是在于,这次曹操是从南往北推,是沿着黄河顺流而下。
不得不说,一切都非常有宿命感,但又似是而非。以至于曹操内心一边多疑、猜忌,一边也忍不住往好处想,给自己心理暗示,自我鼓舞。
就比如说,曹操身边有个别极亲近的心腹幕僚、相府的主簿,在听说曹操将此番决战的兵力集结地设在了黎阳,便私下里感叹了一句,说这地方跟当年袁绍官渡之战前的集结地一样。
这话后来还是传到曹操耳朵里了,曹操当场就急了,偏偏还不能公然发作,只是私下里怒骂:
“黎阳之地,自古战乱多矣!孤不明白,尔等为何要谈论本初之流!本初如何能与孤相提并论!
何况此番决战,必然是朝廷大军二十余万,对战诸葛瑾、赵云区区七八万众!形势不可同日而语!
再有妄自以往事胡乱比拟者,军法从事!”
然后,那个胡乱比拟历史教训的幕僚,就被罢职软禁起来。
不过,考虑到此幕僚名叫杨修,说错话仅仅只是被撤被抓,而没有直接被杀,已经算是幸运了。
谁让杨修是个大嘴巴呢。
偏偏原本历史上的曹操并不怕“鸡肋”之比真的动摇军心,他只是想杀杨修,所以便杀了。
如今这一世,曹操是真怕杨修的话传出去动摇军心。而如果非要杀了杨修,肯定要给外界一个交代,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理由杀杨修。
既然不希望解释这个理由,那就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因为一两句话就杀人了。
这不是曹操变仁慈了,而是曹操现在做一切事情,都要先以保密为要。
……
然而,曹操决意孤注一掷主动寻求决战,背后议论的人,绝对不止一个杨修。
就在杨修说错话被关起来后不到两天,雒阳朝廷里,又有非常位高权重的重臣,私底下找到曹操,试图劝谏。
这次来阻止的人,轮到了尚书令荀彧。
论朝廷地位,荀彧当然远比司马懿或杨修要高。但是要论如今在曹操心中的受信任程度,荀彧已经渐渐不如司马懿了。
这次的出兵决定,曹操也没有第一时间跟荀彧商量。荀彧知道此事的时间节点,甚至比杨修还晚了一些。是杨修出事之后,荀彧才从非常隐晦的渠道听说的。
得知了曹操的决定后,荀彧第一时间火急火燎找上门劝阻。
“丞相!主动寻求决战实在是太过行险了,还请三思啊!”荀彧一见到曹操,开门见山就直接硬劝。
而这时候,曹操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哪里还容得荀彧的劝阻?不由得脸色立刻就冷了下来。
“文若!如今是国难之际,大略既已定下,你莫非要动摇朝廷人心!”曹操看在跟荀彧多年的交情上,也不跟对方弯弯绕,也选择彻底把话说开。
荀彧神色恳切地拱手,发自肺腑地说:“在下并不是动摇朝廷人心,也不是故意阻挠丞相用兵,实在是觉得此事难以做到保密,而且敌军不缺乏智谋之士,我军的举动,可能会反而被敌军所算!”
↑返回顶部↑